典藏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館藏編號:11200016024
類別:器物類\藝文品
藏品說明:虎者,兇猛威儀,獸中之王,自古即被視為多功能吉祥物。《瑞應圖》「白虎者,仁而不害, 王者不暴虐,恩及行葦則見。」故民間多以虎護佑辟邪。常見虎與龍並列,蔚為一對,號稱龍虎, 且作方位別。例如,民間廟宇,不用左右方位,易混淆不清,慣以「龍邊」、「虎邊」,則不誤也。今見「降福」一作,反而不解,虎為人欺。其實,此作貴在取材立意,開其題旨。尤在虎與人蔚為題材,實有趣又曲折。市井小說,常有山中打虎情結,謂為勇猛人物、或英雄者。事實直至《水滸傳》「武松打虎」橋段,始為民間常作題材,甚而蔚為民間美術。及至宋代盛行禪畫,虎之角色更為一轉,著名的一作,即是今天收藏在京都正法寺五代(10 世紀)傳石恪的其中一幅〈二祖調心圖〉。看看二祖滿滿舒暢之勢,壓伏猛虎打盹假寐之態,令人深覺二祖「真伏虎」之功。然而, 真者?假者?不知。不過,也不知怎麼地,出現了羅漢伏虎版本,也為真實立體佳作,名為伏虎尊者,直至清代時與降龍尊者,並列於十六羅漢中,成為十八羅漢。
今見《降福》一作,一反傳統木雕中常見的以線式為主的技法,而是在一塊臺灣牛樟的四方塊狀木料上,取以量塊式語彙的圓雕技法作成。全作極簡,區以羅漢與虎的主場景與背景的岩石與竹。主場景二者,羅漢與虎取以圓雕手法,二者一高一低,一者舉拳用勁,一者轉身蹲低,正相映對,直顯羅漢降虎之勢,更伏其威懾。相對的背景,則是取以宋以來常見的深具禪意的岩石與竹。岩石為簡潔量塊手法,竹葉則是輕舒流線式刻法,二者一剛一柔,正與主場景一強一弱前呼後應,恰適到位。就中,虎為凶猛之獸,民間避之。然佛家十八羅漢中有伏虎尊者,且虎音似福, 故伏虎隱含「降福」吉祥之意,反為民間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