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黃金田繪《揖墓粿》
登錄號:2004.019.0136的圖片(20040190136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登錄號:2004.019.0136的圖片(20040190136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19.0136

尺寸:80 x 78.1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99~2004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藝術圖像,生活與民俗
創作者/製造者:黃金田
製造地:南投
關鍵詞:民俗畫、黃金田、清明節、掃墓
文物描述: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揖墓粿》,描繪清明節時掃墓的人家將祭拜過的紅龜粿,分請墓地附近人家的情景。畫作題跋為「揖墓粿,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慎終追遠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展現在日常生活中便是清明節的掃墓活動。其實清明原本並非重要節日,大多是附屬在寒食節(清明前一日)之下,直到宋朝之後,掃墓才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愈至近代,清明的角色反愈顯重要,到了民國之後,甚至立法訂立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舉國放假一天,以方便掃墓。
由於傳統中國的殯葬習俗是以土葬為主,才能「入土為安」,所以在居住聚落的郊外,都會有先人的墓地。因為平時無法時常前往打掃祭拜,所以清明節這天總是全家出動,清理祖先墓地的周遭環境,並奉上各式各樣的祭品,例如以三牲來祭拜墓前的后土,感謝守護墓陵。另外以五牲、米糕(步步高升)、發粿(發財)、花生(吃到老)、韭菜、菜頭(好彩頭)等祭品來奉祀祖先,這些動作便是「培墓」。家族一起在祖先墓前,大家手持清香,表達對於祖先的追思。祭拜過後,則將蛋殼剝開後丟在墓土之上,表示生生不息,還要焚燒紙錢、點燃鞭炮。
在以往的農村社會中,墓地附近的兒童只要聽到鞭炮聲,便會圍攏過來。這是因為培墓的人家會將祭拜過的紅龜粿、麵粿分給他們,如果食物不夠分送,便以硬幣作為替代,這種現在已顯少見到的習俗,叫做「揖墓粿」。此舉是希望住在墓地旁的兒童能幫忙看守墓園,並且不要在墓地上任意奔跑踐踏,是一種人情味的表現。
參考資料:呂理政主編,2006。臺灣生活圖曆:黃金田民俗畫‧現代當令事典,頁:79-81。臺北:遠足文化。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3/11/22
已瀏覽清單
藏品(山水變奏曲)的圖片
藏品(探索)的圖片
藏品(「臺灣之美」展覽肚兜主題海報作品)的圖片
藏品(竹編六角紋盒盤(盒身))的圖片
藏品(環球唱片公司發行華語教學唱片《國語注音符號標準發音片》)的圖片
藏品(蔣中正總統革命建國勳業史蹟圖)的圖片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花開季節)的圖片
藏品(國父孫中山(素描))的圖片
藏品(王元帥宗教雕版)的圖片
藏品(國父嘉言)的圖片
藏品(國父孫中山先生自傳)的圖片
藏品(花蓮港上空的雲海)的圖片
藏品(楷書對聯)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