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擇查詢類別
 
::: 藏品小故事 回上一頁
故事標題:「四試」無法皆如意──洪棄生的坎坷試途
作品小故事:  
  「為什麼要讀書?」
  「好好讀書以後才能做大事、賺大錢」

  這樣的問答,應該是很多人從小的疑惑,以及會從大人那邊聽到的回應吧?自有科舉考試以來,讀書這件事,變得非常重要,似乎想要出人頭地,就得好好念書。「士農工商」,連排行都是第一。是不是真有道理,所以才會流傳到現今?或許對某些人來說,讀書帶來的效益足以影響自己的,以及他人的一生。洪棄生,就是一個例子。

  洪棄生,生於彰化鹿港,未改名前比較通用的稱呼是洪月樵。他雖家貧但自小好學(跟自家哥哥相比),在彰化市區的白沙書院就學時期,常在校內校外考試得高分拿到「膏火」,也就是獎學金,諸如書院中的考試--院課、地方長官舉辦的考試--官期(又稱觀風試),常被評為「超等第一」,在縣試時也獲得主考官極好的評語,讓他爸爸不需為之操心。更難得的是,他的獎學金不僅足以支應自己的學費,還會用來補貼家用,甚至是救濟臨近孤苦的民眾。想不到吧?認真向學的洪棄生,竟在小小年紀就對家庭以及社會有實質的回饋。

  可惜的是,學業優秀的洪棄生,小考時表現得很不錯,一到大考(府試),運氣卻都不太好,從18歲(光緒11年,1885年)到白沙書院就學開始,至24歲(光緒15年,1889年)通過臺南府試的四年間,前三次都沒考取功名,直到第四次考試,其文采才得到臺南知府羅大佑的賞識,名列第一,高中秀才。
喜事不只一件,同年底,洪棄生娶了妻子,丁鵬。若要套用古人所說「娶某前,生子後」會有好運,到目前為止,應驗了一半。

  成了秀才以後,當然要再繼續力爭上游啦!只是幾次遠赴福州參加鄉試,欲考取舉人而不得,其中,第四次赴試及返鄉的過程更是險阻重重。當年是光緒20年(1894年),甲午戰爭已開打,洪棄生去應試要先到廈門,那時東風不強,只能在海上漂流遠望廈門而不得入;自廈門去福州時搭過兵船,還作詩〈自廈島附福靖兵船應試時朝鮮有倭患〉,標記當時日本與朝鮮之間的關係。到了放榜的時候,他人在函江,原本還自得的遊賞寫詩,得知落榜心情當然好不起來,詩句寫起來也多了無奈和嘆息。但更糟的還在後頭等著他。想回家的洪棄生,光從函江出發要返臺的船就搭了四次,在海上不是遇到強風就是大浪,只能數次折返。即使改道崇武、換了航線,當船隻來到彰化的番挖港口(位於今芳苑鄉)時,又因淤沙及風阻等因素無法靠港,在船上苦等八日才順利上岸。算算整個應試之期歷經三個月左右。

  唯一讓洪棄生感到安慰的,大概就是回到家時,家人透過實際行動給予的關愛。哥哥見他風塵僕僕回到家,拍了拍他的肩膀,除了是拂去肩上塵土,也是兄弟間內歛的情感表示;嫂嫂見他離家多日神情憔悴,趕緊張羅飯菜為他補充營養與元氣;就連家中年幼的孩童也來盡一份力,幫忙提行李;其妻子則等在房門外,探問一路的辛勞、傾訴相思之情。這些親人無私且真誠的舉動,都讓洪棄生感動不已。

  這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赴試,他把感觸都寫成詩,收在《謔蹻集》第五卷及第六卷裡。也因為太難忘,日後到中國遊歷後寫就的《八州遊記》也還有提到此事。後來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洪棄生在悲痛之際,沒有像其他文人一樣再參加科舉考式,而是停下十年來既曲折又艱辛的求取功名之路,收起他一展抱負的志向,在家閉門讀書,不公開的教授漢學。只能說,生子後即使有好運,也敵不過大環境的改變。


參考資料:
1. 洪棄生手稿。〈秋試行役感詠十五首〉。《寄鶴齋詩草乙未以前謔蹻集(卷5)》。入藏登錄號:NMTL20060360002-005。
2. 程玉凰。《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1997年。頁41、43、65-70、75-77、86-90。
3. 洪炎秋。〈詩人洪棄生先生的剪影〉。收於陳萬益編。《閑話與常談》。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66年。頁53。

(撰寫人:洪千媚)
::: 地址:台南市70041中西區中正路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