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信義(1948-)
Su Hsin-yi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嘉義縣,年少時迷戀電影那明滅的韻律、光影的對比,擺盪於夢境與現實交織之氛圍。這迷戀牽引著他往藝術之路邁進,一九七三年師大美術系畢業後,分發高雄市任教。早期的創作以風景為主。一九八七年的美麗島事件,予他非常大的衝擊。因為除了創作教學,政治是他關心的主題。這事件讓他在面對台灣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問題時,重新思索傳統美術教育中,藝術的本質,以及對繪畫只是表面形式探討、技藝的演練的質疑。他認為創作應該注入本土文化的源頭活水,藝術與生活應緊緊相扣。需以更貼切的繪畫語言,來詮釋個人對台灣社會的種種問題的心境。藝術應胲是生命本身。
美麗島事件後,其創作在題材及表現上,有極大的轉變。從一九八五~九○年,他將對台灣的政治等問題的思索,透過作品表現:黑沈、淒迷,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一九八七年為推展高雄現代藝術活動,與畫友共組高雄市現代畫學會。一九九一年的"恆春、風物、誌",以夜作為創作的時空背景,而擷取恆春、墾丁鄉野一隅之題材,描繪思緒的起落與外在環境變遷互動的關照。一九九二年的"聖境、俗世、光"以多重時空並置、記憶與現實的糾纏,表現許多隱喻,探索人與環境的諸問題。一九九四年的"漂泊、夢歌、黃金路",則是他對文學感動的對應,畫面有著浪漫、優雅的詩意。
一九九六~九九年,開始以素描形態,記錄著他生活其中、交融其中的高雄這個工業城市的特質及氣味。以工業現成物、工業材料、廢棄物等材質拼貼、剪接,藉由材質的開拓、轉化,顯現在時光流轉的空間,由工業場域交織成強悍的工業高雄之都市生命特質,並表達對人生的際遇、生命的風景敏感之內在情感,匯集成壯闊的工業史詩。
蘇信義於一九九○年、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年、一九九四年舉行個展,二○○○年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創作論壇』個展"生命流轉,工業史詩"。曾參與中日美術交流展、師大藝術聯盟展、高雄現代畫學會聯展、『美術高雄當代篇1995』(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多次聯展。作品為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曾擔任高市美展評審、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等。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