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資料-直式[電腦版] 作者資料-橫式[行動版]
:::
楊文霓(1946)
Winnie Yang
一九四六年出生於美國,成長於台中東海大學校園,高中畢業後赴美國密蘇里州威廉伍氏學院就讀大學,於一九七四年獲得密蘇里大學藝術碩士。
翌年返台後進入故宮博物院,擔任古代釉藥配方的研究工作,曾代表故宮博物院赴義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會議發表論文。一九七九與夫婿舉家遷入高雄,設立個人工作室於澄清湖畔,為高雄第一位設立窯場的陶藝家,是南台灣現代陶藝的播種者。曾任教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並擔任高雄縣政府公共藝術諮詢委員。
以楊文霓首次個展作品的表現手法,可看出她的造型語彙多由西方訓練而來。坏體有較為誇張的收放,看似不合比例的轉接使作品有腰身、高頸或頭的伸張感覺,楊文霓以「形」而不以「用」為重的器型,極富韻律而且變化多端。此時的釉色以無光還原釉的麥色為主,在變化中既圓熟又質樸,那鐵斑有土的質感,那流痕有火的感覺,在當時以均勻亮麗釉色為主的時代,楊文霓溫潤內斂、簡單又富變化的釉色的確耐人尋味,令人驚嘆!綜觀楊文霓早期的風格,在傳統中展現了一些奇趣與韻致,在新創中又保有穩重和親切,她既掌握西方陶藝造型的生動變化,也吸收了中國陶藝的含蓄內斂。
八十年代後,楊文霓已感受到拉坏成型的限制,即使藉用拉坏也意不在「拉」。像造型較強的陶盒就是在拉坏完後,利用坏土尚未乾時把圓弧切掉,造成稜角分明的塊面,頗有剛毅粗獷的味道 此期她以泥條、泥片或陶板成型的作品略具設計意味,並在作品上添加印紋或貼花,造成凹凸不平的效果,而且藉由不同的主題,如門、階、城、叢……等,表現她對自然現象的觀感,以陶來影射一些心靈上的概念,把對環境的體認和內心的感受裝載在器型概念內,她以象徵的手法暗示出主題內容,也以轉譯方式維繫住造型的張力。
九十年代楊文霓進入旺盛的創作欲望中,此期她對材料技術控制的相當有水準,從設計意念到動手做以至於出窯,這中間沒有太大的困惑,作品精緻細密,有鏽斑及綠釉刻文的表面,比以往更柔暢婉轉,釉色更穩斂外,器型的低、寬、圓也使作品更秀潤飽滿,像是虛懷若谷的謙謙君子。
綜而觀之,楊文霓目前的作品,已經融合早期的敘事象徵以及八十年代的圓潤古雅,純粹造型的思考及現實生活的體驗,於此時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至此,楊文霓擴大了容器的想像空間。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