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壁吟(1946-)
Dai Bih-in
一九七一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一九七五年於台北省立博物館首次舉辦個展,旋即赴西班牙。一九七七年個展於瓦勒斯畫廊與奧洛特畫廊,入選國際米羅素描獎。一九七八年進入巴塞隆納國際壁畫學校,義大利拉分那國際嵌瓷研究中心,並在巴塞隆納藏品R畫廊舉辦個展。其後每年在西班牙不同的地方,均有多次的個展展出。一九八五年入選台北第一屆雄獅美術雙年展,一九八六年於台北雄獅畫廊辦「紙藝」個展,為十年來第二次在台灣之個人作品展出。
戴壁吟在藝專求學時代,是楊三郎的入室弟子,在老師教導下,對印象派的光影技法掌握的得心應手,一九七五年的首次個展,即可看到印象派的用色與筆觸。離開台灣後,他企圖以全新的面貌出發,先後嘗試以線條在半途的油畫上,勾畫出帶有內心情結的人物畫,也曾以版畫方式,創作了一系列流浪者的筆記,記錄了當時在國外追尋、思索的心路歷程。
一九七八年面臨世界能源危機,與其個人創作及經濟的壓力,他開始思考、重新尋找新的視物語言。戴壁吟開始親手製造畫紙,他打破傳統造紙的觀念與目的,在製紙實驗中,找到了繪畫的質材。在製紙的過程裡,他可以就自己的需要,運用不同材料與不同顏料的組合,產生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紙,並在過程裡加以壓印、鑄印他所需要的圖案,使畫紙本身成為創作的一部份。紙,不但是他創作的原材,也表達了他的思想與二十多年走過的路。
除了材質的特殊效果外,中性的人工符號,也是戴壁吟繪畫裡的重要元素,這些簡單的物象、語音文字、數字、記號與有如書法的抽象筆態,交會並存,呈現出創作者「生活與心情」的自然表現。去國多年,獨居一隅的戴壁吟,有不同於台灣的生活方式,和不一樣的思想方法,如何反映藝術家的生活,是比直接顯像的解說更重要,這也是他在接觸了達利與西班牙名畫家達比埃思索思考的問題「藝術是要還原心性的單純性」,單純而又耐人尋味,是戴壁吟作品的特色。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