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高興(1958)
Liu Kao-sing
1958年生於高雄。童年時最大的樂趣是畫漫畫,及自編自演布袋戲。高中時受崔吉星老師的啟發,認知於繪畫不只是技藝的演練。旋後入國立藝專,1979年畢業,並和少年時藝氣相投的好友許自貴、李俊賢、蘇志徹、陳隆興共組「午馬畫會」。
1982~83年協助陳一帆先生製作雕塑。1984年承梁金鈴女士之鼓勵及資助,遊學法國。1985年考入國立巴黎高級美術學校。在巴黎,他深刻體會到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及多元文化匯聚的光彩,且領悟到唯有開放的美育,才能造就真正的藝術。在巴黎,他關心藝術表現和生活感觸的銜接,思考屬於自身觀看的問題。以肢解重構的人物造型、象徵物,在時空轉換的環境中相互牽引,剖析現代人所共有的緊張、焦慮,也刻劃個人位於時空轉換中,由感傷疏離的心境到自我省思之軌跡。
1990年回台灣,創作的思考圍繞著人與空間的關係。畫者、畫中人物與觀者均立於畫前,一起俯視眼前與內心的一切,而這除了他生活的實際感受,還有的是將人所面臨無法掌控的狀況–以複雜、交疊之結構性圖像隱喻環境、外在,柔軟的人體則投射人的自身,生命是頑強且多變的存在。畫面結構嚴謹,思想深沈。
1993年後的創作,關注的仍是空間、人、藝術的關連。對「空間」的思考,由之前的視覺性多元變化,到近期則為實務場域的裝置之互動。關於「人」之觀測,則由個體冥想到男女的對話,進而結婚後家的觀念的出現,而探索家族、家的組成,再由此分析出單一與複合族群之關係。「藝術」則涉及他個人對創作之見解、情感的表現、感觸的方式等。不管時空的變動,他認為這是潛隱在創作底層的最大原點。
2001年的「家不獸」則是從他的小孩對酷愛的怪獸寶貝「家不獸」的摯愛情感的震撼,而這相當接近藝術情境,和藝術引人深思的可貴之處。借用「家不獸」,意指心中想望的天地 並和小孩產生共振的橋樑。一家人在熾熱、滿是檳榔花香的南台灣,以圖像、文字探尋空間、人、藝術的諸多延伸。
劉高興於1988年於法國TULL博物館第一次個展「繪畫與暝思」,1989年於巴黎GRAND MASSE畫廊、諾曼第BERNAY美術館及巴黎E、M、S畫廊舉行個展。1990年回台首展,此後每年均舉行個展,並參與各項聯展。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