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世宜(1784-1876)
Lu Shih-yi
字可谷,因曾居金門之西村,又字西村,晚號不翁。西元一七九二年出生,卒於一八六二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同治二年)。福建同安人。
為清道光之舉人,精於考據,通「許氏說文」及金石之學。曾自敘:「二十讀書,三十學隸,四十學篆」,又敘:「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而嬾於拈筆,但以行草行世。」
林宗毅於民國五十六年編錄之「呂世宜西村先生研究資料」及收錄呂世宜諸碑刻拓木,可從其中觀察出呂氏書寫之墨跡多以凝斂中鋒,融篆隸於一爐,去除了前人作隸之誇張,並改用燥墨施諸雁尾、趯、掠而饒有飛白韻味;臨華山、孔彪諸碑亦能入古境,造詣直逼秦漢。唯世人咸知世宜擅作碑版,而不知其真、草、隸、篆,無體不精、無法不就。板橋林氏後代林熊光稱呂氏曾為林家購進千餘種金石拓本,據林氏紀錄台灣尚存呂世宜之碑版數目,計有:臨古器物銘、臨會稽刻石、臨華山廟碑、臨孔彪碑、縮臨漢碑四十種、臨黃庭堅、臨歷代名人書法與古鏡記等多種…由此,可見其用功之深。
博學多聞的呂世宜,嗜古成性,一生收藏碑帖金石無數。雖為舉人,呂世宜卻不願任職仕途,先後為漳州芝山書院及廈門玉屏書院的山長。
呂氏曾向高澍然學書法,後來又師事郭尚先,學益大進,篆隸尤佳。為文筆意警峭頗似荊公,書法具備眾家書體,尤擅長八分書,與福建汀州伊秉綬齊名,閩中早有伊、呂雙絕之譽。當時清代的台灣只學習館閣體,呂世宜首度將隸書引進台灣,倡導隸書書風功勞甚鉅,人稱「台灣隸書之父」。光緒年間之鹿港鄭鴻猷、鄭貽林、台北吳廷芳;日據時期台中王石鵬、台北吳如欲、豐原蔡說劍均受呂氏書風之影響。
道光末年,淡水林國華、林國芳兄弟,有意提倡文事,禮聘呂世宜來台灣,林本源於板橋建「本源園」,端賴當時的巨擘書畫,呂世宜與葉東谷、陳南金、林樞北相互酬唱,時號「東南西北」四大家。
(典藏目錄2000-2001)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