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資料

作者資料-直式[電腦版] 作者資料-橫式[行動版]
:::
林純如(1964-)
Lin Chun-Ju
出生於台北,1988取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文系學士學位,後進入劇團工作。期間其意識到自己適合個人創作模式,故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於1992年獲該院碩士學位。回臺後致力於藝術教育,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當代藝術館教育推廣教師,及國立中興大學駐校藝術家等,現為力行畫廊負責人。此外其亦同時進行個人創作與展覽,如「紅白黑意象」(2018)、「純.在 林純如創作個展」(2020)。
林純如早期作品主要關注土地、生命與環境的關係,色彩偏向灰暗深沉,利用多種現成材料,如寶麗龍、纖維、布料、鐵絲網等創作為軟硬相間的雕塑,藉此探討材質間可變與不可變的關係。1995年開始轉變為軟雕塑作品,如1996年發表於「1996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的〈分裂〉(1995)靈感源於其生育經驗,探討新生命為適應環境而往母體方向突變,同時彼此也不斷交換能量,遵循生命本能不斷地成長並分裂。
其後轉為平面繪畫創作,題材多為生命經驗與過去學術背景的凝鍊。個展「深耕心光」(2016)便將經攝影觀察到的光以繪畫展現,象徵許多人的愛造就了自己的創作之路。同年個展「喜樂鳥百花間」則因插花予其許多植物意象,而後植物和象徵自由的鳥變成其作品重要元素,並於二年後和大學讀過的詩詞結合、呈現於個展「紅白黑意象」中。此展中的《奇岩系列》描繪山石、將主角改置於邊框旁,表示現實中比起佔據中央的主角,眾人較像社會裡小卻重要的零件。2020年「純.在 林純如創作個展」的《野草系列》進而挑戰放棄自身對筆觸的掌控並隨心延伸野草線條,重新尋思美、比喻人生亦如是不斷的捨得與放下。(撰文|徐蕙心)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