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資料-直式[電腦版] 作者資料-橫式[行動版]
:::
楊仁明(1962)
Yang Jen-ming
出生於高雄,1985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同年獲雄獅新人獎佳作。1988年赴法研習,同年與楊茂林、郭維國等共組「悍圖社」,2006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幼時的楊氏對美術的興趣始終是存在的,在考進文化大學美術系之後.以嚮往自由的心靈開始尋得通往藝術寰宇的道路,而「思考」日後成為楊仁明創作中最重要的核心。在大學期間的「立方體」時期,常以「立方格」、「方盒子」等立方體的幾何形式,象徵人是自己思想的主宰,但卻也是自身肉體的獄奴,展現了人類此種矛盾衝突的本質,也反映楊氏此時期面對自我存在的困惑與情境。1988年懷著臺灣藝術家們皆嚮往、朝聖心情赴法國研習,但因面對陌生的環境,再加上欠缺語言能力,埋頭創作成為生活重心,心理上實則為孤立與疏離。此時期作品命名為「分裂與突變」系列(1988-1990),常會有一股騷動不安的思緒濃烈地籠照於畫面之上,並以艷濁色彩和繁密筆觸,如同日記般記錄下環境變化過程中的心理片刻。與日後創作極為相關的「半圓錐體」符號亦於此時期出現,其代表著人類不分種族、原始存在的共通本質。
因友人一通關懷電話,讓楊氏決定返回臺灣,雖然法國夢不圓滿,返臺後卻也在創作理念的思考上產生重大轉變。過往多以對現實世界中現象思考的直覺描繪,以及其主觀心理情緒的反射,思考的抽象性只擔任催化的角色。而此時期起,則直接描繪思想本身在思考現實世界過程中的狀態,透過楊氏在面對社會現象時帶有其價值觀的批判下,衍生的象徵形式作為畫面主題與內容。然而並非只是純粹的理性思維,在多樣的幾何造型的陰影下,其實隱含著深沉的人性關懷,並反映1990年代後臺灣的文化社會現象。如「移植」(1991-1992)、「知識分子」(1991-1995)、「新植物人」(1991-1992)、「黑水」(1992-1994)。1995年之後的創作,畫面色調上多樣化且較為明亮,筆觸則以靈巧的圓弧線逐漸取代濃濁,同時也展現畫面充沛的自動性聯想與自由度;主題上則逐漸回歸到自己內心的世界,不想再為社會議題所牽絆,如「光環」(1995-1998)、「不安定的聯結」(2001-2005)、「裝月光」(2006-2007)等系列。近年的「幾何抽象世界」系列,更著重以理性表現,透過色塊與透明造型的拼貼手法,以透視的圖形將線條陳列的方格打破,營造出多重空間感。楊氏的創作從不囿限於固定模式,在畫面上藉由思考的力量延伸出想像符號空間,並以多層次淬煉後的簡約幾何概念,透過反覆堆疊、解構與重塑,建立一套具豐富變化性且獨特的創作語彙。(撰文|賴逸芸)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