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運動系列10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運動系列10

蒲添生(1912-1996)

藝術類 - 雕塑

青銅

1988

13×25×52cm

登錄號:03828

若不是經過這樣長時間的學習,累積出觀察的功力,才能掌握到內在結構與面的規律,而不只是表面的形體,沒有這樣,或許就沒有以後揮灑自如的《運動系列》作品。 -----蒲添生(1919-1996)

1988年9月,第24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漢城(今首爾)揭開序幕。那一年的漢城奧運成功地推動了韓國民主化,成為韓國現代歷史上的轉捩點。而在全球媒體轉播精采賽程之同時,則讓當時在電視機前觀賞世界奧運女子體操賽的台灣雕塑家--蒲添生,激發其捕捉人體瞬間姿態美感的即興自由創作動力。
1931年,20歲的蒲添生憑藉著對藝術學習的理想,獨自負笈日本求學。 1932年進入日本帝國美術學校(今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膠彩畫科研讀。同年夏日,因偶見了雕塑科教室以人體模特兒為「寫生」對象,人體的美感首次觸發蒲添生內心底層的藝術創作動力,蒲添生憶及「有模特兒當作寫生的對象,比對大自然的花卉寫生更好。這股少年人的衝動是無法形容的,況且大自然的花卉在台灣也可以看得到,但是人體模特兒就只有在學校才有機會見到。」因此,1933年毅然轉入雕塑科,後又進入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工作室學習,開啟其藝術生涯中人體雕塑創作的歷程。1941年返台後,蒲添生爲維持家庭生計多以製作私人委託胸像及政府大型紀念像為主。直至1980年後,生活經濟的穩定,讓年屆七旬的蒲添生得以展開純粹藝術、自由創作的階段。
〈運動系列〉作品是蒲添生於1988年前後展開的主題創作。創作此系列人體雕塑作品的靈感,主要引發自奧運女子體操運動競賽的演出。〈運動系列〉表現的人體型態,為捕捉運動中瞬間動作的狀態。迥異於以往多為靜態坐姿或站姿的創作對象,這一系列作品的「寫生對象」是為運動中的人體,因此模特兒的肢體擺位、動作轉換皆非為藝術家所能指導與控制,僅能透過電視轉播畫面,立即記憶並試圖捕捉瞬間人體線條的空間定位,而停留時間極短暫的運動動作確實增加了創作過程的難度,但無疑地亦展現了蒲添生長期「忠實寫生」的札實基礎。
本館於1995年典藏〈運動系列〉系列8件作品。2011年,獲蒲添生家屬捐贈〈運動系列9〉、〈運動系列10〉二件作品,使本館典藏〈運動系列〉作品更臻完整。家屬表示,原以為1988年同時期蒲添生創作的運動系列作品,僅有留下八件同為高度60公分左右之作品。然而,家人在整理作品及文獻過程中發現,於1995年出版的《蒲添生、蒲浩明父子雕塑集》 有載錄了10件以「運動系列」為名的作品。其中,〈運動系列9〉作品亦已於1991年登載入《蒲添生雕塑八十回顧展》 。而同登載於《蒲添生、蒲浩明父子雕塑集》中有一〈運動系列〉第10件作品,其簽署年代(1991年)與其他〈運動系列〉作品(1988年)之創作年代有所差距,且作品尺寸亦較其他同系列作品高大,因此,在作品年代和尺寸差異的情形下,家屬對於〈運動系列〉第10件作品之認定有所疑慮。
在持續整理蒲添生身後作品過程中,2006年家屬再度發現尚有一件女子體操作品從未被歸類,且該作品的簽署年代為1988年,作品尺寸高度亦相彷〈運動系列〉其他作品,因此,在作品年代相同、尺寸相仿的條件下,〈運動系列10〉作品亦自此被確認底定。
〈運動系列〉以大弧度的迴旋、翻轉等動勢形象創作人體雕塑作品,呈現出空間中單純曲線的美感與瞬時凝結的動感。此外,有別於蒲添生之前擅用的人體寫實描述,此系列是以寫意手法所製作,不作寫實細部的塑造方式之表現,亦強化了作品人體線條與動勢的純粹感,讓觀者得以感受到揉合瞬時與空間中,動、靜樣態轉承之間的曲線美感。〈運動系列〉是蒲添生晚年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完整地表現了其對人體結構的熟稔掌握,同時,簡潔、活潑的創作形式,也傳遞出蒲添生晚年從心所欲、自由創作藝術的玩性,以及作品中遊刃有餘的藝術興味。
文/林泱秀(高雄市立美術館 辦事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