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裕(1954)
藝術類 - 雕塑
銅
2008
92×63×122cm
登錄號:04941
亥母──李光裕創作歷程的「時間節點」
「以前,我認為『豐饒』是一種美。隨著年紀愈大,我的作品愈發輕盈,沒有過去那樣敦實,飽滿。因為活到一個年紀,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過去,輕輕的這樣過去,輕輕的就好。」李光裕自謂,並言:「作品做為個人心情與人生體悟的表現,投射創作者本身個別的、特殊的生命意涵。我的雕塑是在形的豐富變化和空間的營造中,注入一個理想而帶有幻境的人文;我的作品是有關空間感和時間感的根本探討。」
這段話,是李光裕親筆所寫下對自己創作的陳述。這段話,對應李光裕創作的風格脈絡又是何等寫實!
李光裕對空間的掌握精準獨到,不同創作階段有不同的形態變化。從古典時期淺浮雕創作表現,已能超脫作品和空間的單純關係,恣意求取作品內韻與外相的互動效應。圓雕創作時期,他用相對寫實手法,精準掌握形體,放肆地馳騁想像力,務使作品和空間產生大連結,更在每個環境裝置中,呈現不同的情緒轉換和氛圍。直到2008年創作《亥母》,李光裕在圓雕基礎上,以線性架構再直塑,變化作品結構肌理,促使內在疏密及立體平面相互依存轉換,活化雕塑主體空間環境。
亥母,在宗教意義上,是為智慧之母,以裸身形象表徵不受俗世汙染,清明自持。
《亥母》,這件作品在李光裕的創作歷程則具有強烈的意義。它同時存在兩種表現形式:以量塊構成渾圓厚重的豬,紮實、充滿力量,安穩落坐在地表空間上;承載的女體,以幾何簡約的片面形狀折扭彎曲,動態旋舞,手法極具繪畫性,雕塑出獨特的亥母形象,輕薄的皮殼構成,讓手、腳、頭部的轉動,醞釀出輕盈狀態,看似不合理的結構,卻是有意跳脫人體解剖學的合理性規範,營造出舉輕若重的張力感,對應下方敦實圓滿的豬,在重與輕之間,形成對比強烈的視覺語彙!
2008年繼《亥母》之後,李光裕開始打破造型箝制,迭經轉變,脫離捏泥塑造,轉向用鐵片、鐵絲焊接成作品骨架,以刀抹石膏雕塑肉身,敷以肌理,其概念已異於過往;飽滿的實體轉向以不同粗細線條,營造出厚重輕盈並存的量體;在作品擠壓、堆疊形貌上,李光裕用大量「空、透」書寫水墨畫「留白」,逐漸從西方具象寫實轉向更富禪意的東方美學。
今日研究李光裕作品,探討其創作形態,思索他在不同時間節點上所產生的異樣演變?《亥母》,應該會落點在最顯眼的轉折處。(撰文|曾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