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金字塔藏品圖,第1張
金字塔

黃步青(1948)

藝術類 - 複合媒材

畫報、木抽屜、壓克力彩、木板

1988

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

藝術家捐贈

登錄號:05430

黃步青在法國留學時期開始嘗試使用拓印、利用報紙拼貼等技法創作。歸國後,除了延續拓印與拼貼技法外,他開始使用報紙作為主要的創作媒材,他利用報紙層層疊疊地製作形似蟲蛹的人像雕塑。這樣的轉變來自於他對於當時媒體現象的批判,在政治解嚴與媒體解禁後,臺灣進入言論開放與資訊爆發的時代,針對這樣的現象,他使用承載資訊的報紙載體為材料,溶解重塑為人體雕塑或是報紙磚,表達對於媒體傳達訊息與自我角色定位的批判。

1988年創作的〈金字塔〉為他此時期的代表作品。這件作品上、中、下分為三個部分,構成了一個金字塔。在金字塔的前面兩部分由大量的人像拼貼所構成,而最下方則是由7個報紙人像雕塑組成。這似乎隱喻了社會結構中的金字塔模型,無數的人們組成了這個金字塔,正如作品中拼貼的眾多人像。但作者在這裡似乎作了一個反轉,原本做為支撐金字塔最底部的眾多人群,卻是7個由報紙構成的不同面孔取代。這些面孔或許暗示著處於媒體、社會結構中的權力者。

在遷居臺南後,黃步青的創作已經不限於複合媒材的平面創作,他開始利用海邊的拾得物進行創作媒材也進行空間裝置的製作。他常與妻子李錦繡漫步在沙灘上,共同撿拾海邊的漂流木或採集植物種子。同為藝術家的李錦繡,她常給予黃步青創作上的建議與協助,黃步青許多作品背後都有著李錦繡的默默支持。而2002年創作的〈思空非想〉,為李錦繡生前與黃步青共同創作的最後一件作品。

本作為空間裝置,作品由白色布料所縫製而成,狀似帳篷,外側由吊線發出數十個尖角,而內側則有著由李錦繡所書寫的《道德經》全文。觀眾可進入其中觀看經文沉思,提供一個暫離外界的沉靜空間。裝置外的尖刺與內在的沉靜的經文成為一種強烈的對比,但這種對比或許來自於黃步青與李錦繡倆人間陽剛與陰柔的氣質所散發出的。在這件作品完成後不久,2003年,李錦繡病逝於臺南。(撰文|吳家男 高美館展覽部助理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