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想像的地平線藏品圖
想像的地平線

吳燦政(1973)

藝術類 - 複合媒材

多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

2020-2021

音像:13'25",尺寸依場地而定

為期十年的《台灣聲音地圖創作計畫》,吳燦政以聲景考古學的創作,紀錄了臺灣與各島嶼間共約一萬兩千多筆的「時空」,讓聲景隨著曾經在這片島嶼上居住過的人而自成一片地圖與風景。而在〈想像的地平線〉作品中,吳燦政帶出的不僅是觀看的「視線之遙」,更多的是被觸及的「土地之近」,他以一種路徑上的航向,拉出一條東移的軸線,思索山海間影像與聽覺的肌理,順著高美館在城市中的聲景,一路跨越中央山脈直至蘭嶼。
回到〈想像的地平線〉脈絡,吳燦政提問著:「地平線」究竟是屬於誰的遙望?而「遙望」又是屬於何種生物的視角?我們聽著蟲鳴,聽著浪濤,聽著泥土揚塵的瞬間,讓感官沉浸在層疊的聲音之中;而所見的視覺則是包覆著樹皮皺褶,林間揚風而起的枝葉,甚至是濕濡泥土所倒映的鏡花水月;海平面的俯視,渲染著浪花的泡沫,隨著潮汐的推動,以一種渾厚的氣勢,瀰漫在大氣之中,影像中的「靜卻動」不僅帶出了幽微的詩意,更帶出了寂靜中的喧鬧。
之中,聲音的層疊隱藏著排灣族的古謠,海浪的渾厚拉出史詩感的臺灣東岸,在連成一線的海平面上,吳燦政用赭紅的太陽召喚出某種信仰,模糊聲景間各自屬於視覺歸類的畫面。「這是高美館園區灑水器的聲音。」他一席話一出讓身旁眾人皆莞爾一笑。作品裡想像與現實間的反轉,讓吳燦政觸及到的是認識論的解構,提問著:「何以如此歸類?」又或是如醍醐灌頂般揭露視網膜與認知間的過度緊密;而關於種種溢出想像外的域界,他巧妙地讓生命的痕跡與自然語境融接,使〈想像的地平線〉交織成「剎那即永恆的瞬間」。(撰文│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 崔綵珊)

登錄號:0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