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丁衍(1954-)
藝術類 - 複合媒材
紙
2009
228.5×149.5cm
登錄號:03930
物質的文化符號始終是我的興趣所在;與其說是人們創造物質文明,倒不如說是人們因沉溺於物質改造而顯示其生命意義之所在。就社會學觀點,如果毀滅或忽略物質文明符號的意義,那麼社會也就不存在,於是,我從物質史學習認識自己。
當代社會的物質符號有其強烈的流行生產性格,而我關注的則是依附在台灣近代史邁脈絡下的物質符號,或可說是一種個人成長史所延伸的社會學考察。
拜網路拍賣之賜,昔日的跳蚤市場得與圖書館知識結合成一旁大的「fLea-brary」學(本人創字)。由於物質出土(清倉)在先,文獻考據追隨在後,致使過去幾近滅絕的社會集體瑣碎記憶得以逐漸還原,大開眼界,同時潛移默化,增進了歷史意識。當然,在這個歷史拼圖過程中,穿梭驚豔的盡是歷史的感慨與無奈。(作者自述)
來自大陸的中山裝、台灣五○年代純樸的木椅,仿若靜物畫一般簡潔而平靜的畫面中,透過作者使用物質的象徵寓意,隱隱透露出悠遠深長的故事。一堵牆、一件軍裝、一把木椅,看似不相干的物件,在梅丁衍悉心安排中,賦予歷史事件的隱喻。《後內戰誌》表現國共時期的歷史故事,軍國主義對照尋常百姓,外省人與台灣人的關係與衝突,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沉澱後,對台灣社會與價值觀造成極大的衝擊與變化。軍服與槍帶是權威的象徵,木椅是台灣早期民居中的座椅,懸空與落地之間的距離,是族群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撰文/李幸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