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直式[電腦版] 藏品資訊-橫式[行動版]
:::
繪畫 7102 (銅焊畫)藏品圖,第1張
繪畫 7102 (銅焊畫)

李朝進(1941)

藝術類 - 複合媒材

銅片、銅絲、油彩及其他零件

1971

80×130cm

登錄號:02985

藝術創作根植於文化土地,藝術品走過歲月之後終將成為「歷史文物」─一個日後追蹤的線索;即使藝術極力掙脫社會束縛,意圖另闢蹊徑、不受時代推移的影響,卻也不可能完全割離彼此間的牽引。就這樣,藝術與社會維持著若即若離、時近時遠的距離不斷演進,藝術家也在或多或少的矛盾中,竭盡所能地發揮個人的創造力。
  1941年出生於台南鄉間的藝術家李朝進,剛來到這個世界不久就遇上戰亂,似乎暗示了其一直自認在歷史夾縫中生存的「邊緣」性格。即使童年受到父母承受巨大壓力下周全的保護,卻也親眼目睹了生死的無常及面對戰火的倉惶無助,恐懼不安的因子一點一滴地注入了他的血液,成了生命中揮之不去的滲透。時代動盪和劇變之下的迷惘與掙扎,像是烙印在作者內心深處的一個傷疤,雖然不再淌血,但只要輕輕一揭就會痛徹心扉。
  他的早期「銅焊畫」是孤寂中發出的吶喊,總讓我聯想起一道奮力修補、美化的傷口。透過作者費力的切割與熔焊等過程,對他來說是一種壓抑的解放,實質地宣洩了內心的悲憤;而對觀者如我來說,我似乎感受到了傷痕的痛楚,尤其是在努力縫合、等待重生的歷程中;然而傷痕下透露出的明亮色彩,卻也暗示了增殖的希望。若以感性的精神面去欣賞此畫,它揉合了傷痛與希望,不規則切割的古銅與廢金屬零件的熔合,營造了斑駁的憂鬱氛圍,而紅黃藍原色的長條與圓狀物,又奇異地讓畫面呈現線條與色塊的美感。他曾談起在製作銅焊畫時腦海中出現的童年防空洞經驗:他常一個人靜靜地在防空洞中刮畫著壁面,孤寂中倒也自得其樂,藝術創造了希望與救贖。
  此作若以材質的運用來看,或許與目前千變萬化、百花齊放的複合媒材作品相較,一點都不新奇;但若將此作放在1971年的當時台灣藝壇─對於「複合媒材」的字眼都還相當陌生,它的確標示了一個「前衛」的位置。話說藝術價值的判斷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原創性、美感形式或內涵深度等,固然是考量的因素;若從整個藝術發展的脈絡去尋找一件作品的座標,當它正在某個重要的轉折點時,意味著它正開啟了另一種發展的可能,其意義自然在藝術性之外同時兼具了歷史性。
  此作讓人聯想起封他那(Lucio Fontana)的切割、布里(Alberto Burri)的傷痕及傑克梅第(Giacometti)的存在主義。所謂「藝術是一種共同性的存在」,戰後的台灣彌漫的氛圍,使得現代藝術的浪潮風起雲湧,這一股潮流在六○年代末期至七○年代初期的台灣達到頂點。李朝進的此類銅焊畫,與當時的幾位藝術家如吳昊、李錫奇等,都曾獲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的大獎。然而,雖說李朝進的抽象形式與類似拼貼的手法和五月東方的藝術家有共通之處,卻在內涵與本質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技巧上,他的確曾受其啟發而將繪畫的二度空間往三度空間發展;然其抽象的背後,往往帶有揮之不去的人間情愫,沉重的、對社會生命的體悟,與純粹性的抽象又有所不同。這樣的作品風格,就專屬於一直自認為處於主流邊緣的藝術家─李朝進。(文/陳秀薇/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