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適銘(策展人)、鄒婷(協同策展人)
策展論述
文/白適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
地名,代表不同時、政權在一定空間及地緣關係中,藉由行政區劃分進行政治管轄所產生的地方身分;同時,也代表住民世代在此繁衍交替之社群所繫。在其命名過程中,遺失與新建的兩端,意識形態與族裔認同彼此重疊又相互抵抗,同樣承載著無數人、無數事的情感與記憶。歷史指針與地理標尺橫越的刻度及方圓,以各自的紋理與律則,在偶然與必然的二元邏輯中,鐫刻在都市快速移動的須臾瞬間,亦復轉印成日常身影的頁面章節。最終,在你我往來之間,錯身照見彼此,在不斷架疊與流動之下,成為「 彼在 」 與「 此在 」 共同譜寫的傳聞記事。
新北市所在地之命名,隨其疆界的持續變動而數度改易。正如臺灣自身的多民族墾拓史一般,堪稱一種由複數殖民經驗所共構而成的考古堆積,形成厚重又難分彼此的地理紋身。早在新石器時代此地即有人類居住,17 世紀,西方人及漢人魚貫進入之前,原住民族在此活動生息、綿延世系,如海角樂園般自成一格。其後歷經西班牙、荷蘭及明鄭短暫統治,清初始設臺灣府、淡水廳及臺北府,日本繼設臺北縣,戰後國民政府沿用。數十年間經濟繁盛、人口湧入,至 2010 年正式改制為直轄市並稱新北市迄今,顯示其政治身分中錯綜紛雜的重層性格。
兼具悠久土地開發的空間履歷、多族住民的遷徙移居,以及晚近行政更迭的汰舊換新,不論以何為名,由河岸、山岳及洋流交界所形構的廣袤土地,記錄太多關於國族、個人、 區域的送往迎來,彼此薈萃交織,形成多核心分治並榮的城市共同體。往來與照見實為一體兩面,個人與群屬亦只是一種機動可變的排列組合,顯示這個在分化與融合的政治協商,或族裔混居的複合關係中,城市記憶與文化圖景的生產,必然依循從對抗到對話的社會邏輯,而獲得持續化生的可能,並在不斷推移、修正及相互妥協的軌道中摸索前進。
新北市作為全臺灣首都圈或臺北盆地具備之最大腹地,不僅人口密集、然資源豐富、產業多樣化,地景地貌更風情萬千;同時,在新住民族高頻率的移居動態中,匯聚出與其他臺灣城市相當不同的市井性格與社會風貌。本展覽透過新北市不同歷史階段、區位空間屬性及作為城市共同體的發展經驗等相關議題,藉由對近現代至當代美術史發展樣態的多重採樣,爬梳此地城市化經驗的階段性細節,檢視相關人事物在不同時空產生何種撞擊、映照何種事實進程、形塑何種生活記憶、地理經驗及社會圖景,同時邁向何種視覺文本生產、轉譯及再造的未來等問題。
為梳理並探問上述諸種議題,並藉以建構新北市百年美術史的基本輪廓,本展覽以包含地理空間及住民群屬等命題在內的「 城市 」觀點作為策展核心,透過「 自然/風景/邊界 」,以及「 人文/記憶/城市共同體 」 二大子題交互檢證、對照,突顯此段尚在拼圖組接過程中,時間移易與幅員變遷所形構的多重歷史皺褶,同時檢視其往來軌跡、照見你我的邏輯連結下,建構何種可能的集體記述與族裔故事。
首先,涉及風景/景觀元素「 視覺化 」的構築過程,內在於作品中有形與無形的自然力與風土信仰,如北海岸的巨岩波濤、野柳的嶙峋奇石等的自然演化奇觀;抑或地景藉由名勝化與符號化的進程,形成詩意空間並生產空間詩意,轉化為滬尾漁舟、北海觀潮等「 臺灣八景 」的吟詠篇章;或是創作移動、寫生行腳所感知的地理知識/身分再發現,城郊邊界跨越與私密地方記事等共構關係,展現於連接城鎮周邊與都會公路/橋墩現代建設的長距離望遠,或梭於河川沿岸卵石紋理的短焦距細數;甚或利用工業廢材重組裝置,作為生態汙染與環境復育兩面刃的巨視顯影與微言寓喻。
其次,美術如何再現居民/住戶群體所在的提問,與上述息息相關,「 社群即風景 」 的理論展現其中深厚潛藏的人文架構與歷史底蘊。而其中,檢視何謂「 新北人?」 的提問,正可藉由城市歷經人類開拓、居住、遷徙、繁衍等的循環週,呈顯其具有地標紀念性意義的族裔共融生命史觀。例如肖像如何成為個人或家族/族群史的人類學文本與地方身體紀念物?產業邏輯如何呈顯職業分工、生活百態、交易平準與社會階級等的身分命運?移民/勞工與城市建設、資源開發具有何種三角供需關係?世代、性別與著裝體現何種城鄉差異與品味分殊?藝術家作為一種職業,如何反映地方自身的環境體質、人間圖景或文化遺存?不論是廢墟或新村、民間或官方、悲情與歡樂,在以人為單位的私史構成中,透過可視的你與我、變異的城與郊等交互二重辯證,展現新北人/新北都市共同體的身體圖景。
在上述二大子題的各別探討中,本展覽企圖藉由不同媒材、主題、概念等各類作品的共陳並觀,以及梳理各種議題論述並進行對照、連結,使其形構由圖像建構而成、闡述這個城市自身過往種種的一部日記、筆記或傳記,屬於新北人所有新舊住民的共有記憶文本、寫本或繪本。同時,在此接近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檢視不同世代創作者,如何在不同時代的政治管轄、文化治理下,產生何種隱蔽或開放的視覺回應?提供何種單一或集體的記憶線索?建構何種既遠且深的人文思考?可以見到,不論是藉由身體力行式的直接參與,抑或利用間接諷諭手法,寂靜無聲的圖像或許並不全然都是抒情寫照或客觀紀遊,更可能用來作為社會批判或行使其公民權益,突顯美術與社會之間既離又合的曖
昧關係。
隨著城市變遷或產業移轉,對居住於此的人來說,過往所積累的歷史記憶似乎仍不斷在眼前凋零喪失。一幅風景或肖像作品,承載那個族裔或新舊新北人多少的春去秋來?同時又體現那個時代多少的悲歡離合?莊嚴、詼諧、隨興、秩序、模擬、追憶種種,成為辨識這些不同時間切片、地理刻度的測量尺規,也可能體現新北藝術史不同文體的書寫筆調,傳誦之際,像是照見彼此般地時而熟悉,時而陌生,時而清晰,時而模糊。這些變化多端、個性鮮明的自然鏡頭與人文圖景,正是往來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所共同繪測而出的城市地誌、所共同織理而成的大地錦繡。
地名,不論是來自政治手段或文藝形式的命名,其本身即是一種身分象徵的突顯,亦是一幅文化圖景的再現。地名,同時反映人類與空間、土地及環境之間的動態歷史,隨時都在產生變化,消失的記憶亦因此不斷被積累或補充,藉由遷出與移入的循環往復,在偶然與必然的二元邏輯中,成為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與個人景觀。不論是重疊與交錯,百年來新北美術的整體形構,呈顯有如瞬間捕捉的影像般,在古與今的場景快速切換中,體現「 在場 」 與「 離場 」 的不同時間端點;或像是長時探勘的實測般,在內與外的細密連結中,確認「 彼時 」與「 此時 」 的人際共構網絡。山與海組成自然風景,亦是居住邊界,屋與橋架接其間,具有調節城市的脈動、呼吸與節奏,缺一不可;個人與群屬組成社會/人文風景,族裔更迭、世代變遷造成關係的瓦解,歷史記憶聯繫彼此,成為重構身分、共譜認同的一大關鍵。
*前往展覽網頁:https://ntcart.museum/exhibition/H25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