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黑鰕虎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黑鰕虎藏品圖,第2張

圖檔授權標示:


黑鰕虎
  • 藏品記錄
    • 編 目 號:NTMP0935-03
    • 中文 名稱:黑鰕虎
    • 數 量:1
    • 單 位:
    • 全長(吻肛長):12
    • 取得方式:複查補行登錄
    • 到館日期:2003/12/29
  • 採集地理資訊
    • 採集地:淡水
    • 採集日期:1948.2.25
    • 東/西經:E
    • 經度(度/分/秒):121.43°
    • 南/北緯:N
    • 緯度(度/分/秒):25.18°
    •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 物種分類資訊
    • 門名: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綱名:條鰭魚綱Actinopterygii
    • 亞綱名:新鰭魚亞綱Neopterygii
    • 目名:鱸形目Perciformes
    • 亞目名:鰕虎魚亞目Gobioidei
    • 科名:鰕虎科Gobiidae
    • 學名:Bathygobius fuscus
    • 命名者:Rüppell
    • 命名年代:1830
    • 英文俗名:Common goby, Brown goby, Dusky frillgoby, Dusky frill-goby, Frill goby
    • 大陸名:深鰕虎魚
    • 模式種產地:Red Sea
    • 藏品部位:全魚
    • 保存方式:酒精浸液
    • 發育階段:Adult
    • 最大體長:33
  • 藏品描述
    • 描述:本種主要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南至莫三比克的 Bazaruto 群島,東至列島群島與土木土島,北至臺灣、南韓與日本,南至大堡礁的南方。臺灣各地岩礁區可發現。
      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與腹緣平直。頭長為體長的 1/3 倍。眼居上側位,眼徑大於眼間距。吻圓鈍,吻長大於眼徑。口斜裂,上頜、下頜約等長,口裂延伸至眼前緣的下方。鰓蓋骨上方有 3 個感覺孔 (H',K',L') 其中 H',K' 兩孔相分離。胸鰭圓扇形,胸鰭上部分有 4~5 根游離鰭條;腹鰭呈吸盤狀,膜蓋中央凹入,無突起;臀鰭與第 2 背鰭同形,臀鰭基底長小於第 2 背鰭基底長;尾鰭呈圓形。新鮮魚體的體色與斑紋變異極大,一般為淡褐色或棕褐色,頭部灰棕色,體側和項部具 5~6 條灰褐色橫帶或具不規則的橫帶與縱帶交錯的雲斑紋;頭、體具亮藍色的小點或體部的小點一鱗片排列成縱紋狀。第一背鰭灰色,具 2~3 行深色縱帶,邊緣為黃色;第二背鰭淺棕色,具 4~5 縱行小藍點,邊緣深黃色;臀鰭與腹鰭為深黑色;胸鰭棕色,具 4~5 橫行的黃色小點;尾鰭淺黃色,具 4~5 橫行藍色或紫色相間排列的小點,下葉 1/3 處呈灰黑色。
      生態習性上,為暖水性沿岸淺水小型底層魚類,常棲息於潮間帶底層為礫石、泥沙或珊瑚叢之海域。雜食性,以藻類、小魚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本頁面物種資訊引用自邵廣昭,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http://fishdb.sinica.edu.tw,取用日期 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