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功能
網頁導覽
:::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English
首頁
> 藏品資訊
:::
圖檔授權標示:
圖檔授權標示:
圖檔授權標示:
圖檔授權標示:
圖檔授權標示:
圖檔授權標示:
圖檔授權標示:
圖檔授權標示:
上線織具(局部)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4106-001
主題
分類1
:
織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織布機配件
中文 名稱
:
上線織具(局部)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泰雅族
所屬社名
:
南投霧社
尺寸/度量
長
:
1080
mm
寬
:
739
mm
厚
:
30
mm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泰雅族人以梧桐木、梓木、竹、獸角等材料製成整組機具,包括經卷、固定棒、隔棒、綜絖棒、打棒、布卷、背帶、梭子等。
功能/意義
功能
:
紡織工具
製作技術
:
砍、削、織
使用者
:
女子
使用方法/時機
:
織機上欲織之經線呈水平排列,再以籐編或皮製的寬帶子繫在腰後,婦女席地而坐或於臥舖上平展雙腿,腳蹬機身而織。
風格特色
:
泰雅族婦女傳統紡織之器具,為移動式的水平背帶織機。這種織機的分佈,廣見於東非、中南美洲大陸,以及中亞到東南亞區域,其中更以東南亞一帶分佈最為密集,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群也廣泛使用這種織機。
文化意義
:
泰雅族人傳統之紡織工藝以加工之天然植物纖維為主,換取布匹、毛線、棉線以加工則是清代才形成的,至日治時期逐漸普遍。泰雅族婦女傳統紡織之器具,則是移動式的水平背帶織機,織機上欲織之經線呈水平排列,再以籐編或皮製的寬帶子繫在腰後,席地而坐或於臥舖上平展雙腿,腳蹬機身而織。這種織機的分佈,廣見於東非、中南美洲大陸,以及中亞到東南亞區域,其中更以東南亞一帶分佈最為密集,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群也廣泛使用這種織機。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賽德克族上線織具」(館藏編號AT004106-001),採自於南投霧社。為賽德克族女子織布用器具,族語從左至右稱為qogun分隔棒、kusuc線綜棒、brexun分經棒。
本物件以三件水平式背帶腰織機組件及一匹未完成且破損的織布所組成,織機組件皆以木磨製而成,呈木原色,三件組件從左至右按順序應是qogun分隔棒、kusuc線綜棒、brexun分經棒,qogun分隔棒、kusuc線綜棒細長筆直,形制簡單,brexun分經棒呈細長略橢圓狀,中央鑿出一條細長孔洞,並在一端由孔洞往頂端處切割形成缺口,使brexun分經棒一端的兩側可做分離。
編織是賽德克族女子從小就必須開始學習的技藝,象徵著女子在社會中的地位及榮耀,將來才能夠成為一個可以嫁娶的女子,以後當自己的女兒嫁娶時,也才有能力為自己的女兒織布作為其嫁妝,而織具的製作以及織布的過程皆須謹守Gaya的禁忌,避免觸犯而遭來不幸。
賽德克族過去慣於使用的織機為水平式背帶腰織機,編織時經面與地面平行,而布的張力由織者的腰部以及腳頂著經卷箱去做支撐,後來因外來文化的影響,才開始出現其他類型的織具及棉、毛線等新的線材。
從備好工具、線材到真正織好一塊布,織布的過程步驟非常繁複,首先,將取得的苧麻經由剝莖、甩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等程序後漂白清洗,使苧麻線乾淨潔白,接著再以植物染料如薯榔、九芎等將麻線浸泡染色,然後日曬、理線,依照自己想要織的顏色、圖案將麻線纏繞於dgsayan理經架上,整理好後即算完成織布的前置作業,而織機通常是由家中的男性依器具的功能取用適合的材質製作而成,整組織具包含以整塊木料刨挖而成的木箱以及好幾件的配件,如ubung經卷箱、brexun分經棒、kusuc線綜棒、qogun分隔棒、nunul budi挑花棒、bgiya打緯刀、gikus緯梭板、kikuc捲布夾、wahul腰帶等,其中本件的brexun分經棒可作為經線上下的分隔,將經線的奇、偶線分割,以形成梭路便於織布,而kusuc線綜棒的作用在於將線綜提起製作梭口,qogun分隔棒則有助於將經線分隔、固定。
賽德克族慣用的織布技法主要有平紋織、斜紋織、菱形織、挑織、浮織等,平織為最簡單的技法,幅度通常較寬且長,多用來製作被單、包袱巾、工作服等,挑織、浮織技法較難,則用來製作配飾、禮衣等,賽德克族將不同的織法、圖紋運用於生活中的各種布料,不僅表現出其族群特殊的文化意涵,同時也藉由這些美麗鮮明的織紋布料呈現出其精湛成熟的編織工藝技術。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