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觀音立像藏品圖,第1張
觀音立像
  • 編號
    • 編 目 號:AH000016
  • 主題
    • 分類1:神佛像
  • 名稱
    • 登錄名稱:銅觀音
    • 中文 名稱:觀音立像
  • -數量-
    • 單 位:
    • 數 量:1
  • 材質
    • 主材質分類:
  • 尺寸/度量
    • :810  mm
    • :205  mm
    • :205  mm
  • 外觀描述
    • 型制/特徵描述:1.背光與像身有卡榫固定,繫有「應召」紅布一條。2.像身為銅鑄,背光鐵鑄。3.左手持瓶,右手結手印。
  • -備註-
    • 備 註:*獻金運動贈存物品。
  • 藏品描述
    • 描述:本物件為長810mm、寬205mm、厚205mm的銅製觀音立像。
      本件來源係為「接收」,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藏品,根據臺灣省立博物館1947-52年間清冊紀錄,計有118號「獻金運動贈存物品」,皆為金屬器物,如神像、酒器、香爐、銅錢、花瓶、燭台等,日常用品或祭祀用品。「獻金運動」是昭和年間,當局為籌募國防費,動員民間響應「獻金」購買軍用品、武器、飛機、船艦等。在國家主義氛圍下,台灣各地的青年團體、社會團體、商業團體、教育團體也響應動員。此類金屬物件推測可能是取代獻金的「獻品」,但入館時間不詳。
      「觀音」全稱應為「觀世音菩薩」,從字面可解釋為「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也就是世間眾生在遭遇一切苦難,只要一心稱念其聖號,菩薩就能即時聞聲救苦。
      臺灣的觀音信仰崇拜相當普遍,傳統漢人正廳神桌的「佛祖漆」上,即繪有包括觀世音菩薩在內的5位神祇,與自家祭祀神明與祖先一同接受晨昏祭祀。主祀觀音的廟宇亦相當普遍,擁有全國知名度的亦不在少數,例如萬華龍山寺。
      觀音形像與造像,根據經典與傳說可謂變化萬千,在唐朝以前都以男性形象出現,但此後至今則普遍為白衣女子形象,呈現兼具慈悲與智慧的相貌;本物件左手持瓶、右手持咒,亦為觀音常見之形象。

      參考資料
      1、謝奇峰,《圖解台灣神明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4,頁150-153。
      2、臺灣日日新報。
      3、臺灣省立博物館藏品清冊人類學組民國36-41年,未刊稿。

      (本館內容維護者張安琪於 2022-12-06 最新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