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磚胎塗漆貼金(釋迦摩尼)佛像藏品圖,第1張
磚胎塗漆貼金(釋迦摩尼)佛像
  • 編號
    • 編 目 號:AH000017
  • 主題
    • 分類1:神佛像
  • 名稱
    • 登錄名稱:銅如來
    • 中文 名稱:磚胎塗漆貼金(釋迦摩尼)佛像
  • -數量-
    • 單 位:
    • 數 量:1
  • 尺寸/度量
    • :495  mm
    • :390  mm
    • :180  mm
  • 外觀描述
    • 型制/特徵描述:1.底座正面刻有泰文兩列。
  • -備註-
    • 備 註:*獻金運動贈存物品。
  • 藏品描述
    • 描述:本物件為長495mm、寬390mm、厚180mm的銅製釋迦牟尼坐像。本件來源係為「接收」,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藏品,根據臺灣省立博物館1947-52年間清冊紀錄,計有118號「獻金運動贈存物品」,皆為金屬器物,如神像、酒器、香爐、銅錢、花瓶、燭台等,日常用品或祭祀用品。「獻金運動」是昭和年間,當局為籌募國防費,動員民間響應「獻金」購買軍用品、武器、飛機、船艦等。在國家主義氛圍下,台灣各地的青年團體、社會團體、商業團體、教育團體也響應動員。此類金屬物件推測可能是取代獻金的「獻品」,但入館時間不詳。
      「佛教」的創始者,臺灣一般習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佛祖」、「如來佛」等,也有「世尊」、「佛陀」等稱呼。所謂「釋迦牟尼」,中文可以理解為「釋迦族聖人」之意。
      根據記載,釋迦牟尼應為今尼泊爾南方一個小城邦的王子,本名為「瞿曇悉達多」(Gautama Siddhārtha)。29歲時出家,創立「佛教」,並組織信徒為「僧團」,致力於佈教工作。佛教雖然未在印度立足,卻在東亞各地廣佈,並形成許多宗派,台灣以禪宗、淨土宗為主流。部分佛教教義對於台灣漢人社會在民間信仰(佛祖、菩薩可庇佑信眾)、歲時祭儀(中元普度)、生命禮俗(葬禮)、飲食選擇(茹素)等層面,具有相當深遠且廣泛的影響。
      一般釋迦牟尼佛之形象與造像,多為盤腿坐於蓮花座上、手結法印,呈現兼具慈悲與智慧的相貌。佛陀的祭祀法會,一般集中於農曆4月8日,即「佛誕日」,或稱「浴佛節」,內政部亦將該日訂為國定紀念日。

      參考資料
      1、董芳苑,《台灣人的神明》,台北:前衛,2010,頁384-390。
      2、〈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20033 (瀏覽日期:2022/08/09)。
      3、臺灣日日新報。
      4、臺灣省立博物館藏品清冊人類學組民國36-41年,未刊稿。

      (本館內容維護者張安琪於 2022-12-06 最新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