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功能
網頁導覽
:::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English
首頁
> 藏品資訊
:::
乾隆五十七年(1792)岸裡等八社為水權立合議字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0515
主題
分類1
:
古文書
名稱
登錄名稱
:
拇印契約書
中文 名稱
:
乾隆五十七年(1792)岸裡等八社為水權立合議字
其他名稱
:
全集題名:岸裡大社文書
-數量-
單 位
:
張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所屬族群
:
平埔族(巴則海族)
來源地點
:
岸裡等八社(西勢社;岸裡社;?裡社;葫蘆墩;崎仔下;翁仔社;新社;烏牛欄;朴子口;貓霧拺)
時代
所屬時代
:
乾隆五十七年(1792)
製作/使用西元年代
:
乾隆五十七年(1792)
製作/使用時代
:
清朝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紙質
尺寸/度量
長
:
458
mm
寬
:
426
mm
其他測量值
:
55.7x47.4 cm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乾隆五十七年(1792)岸裡等八社為水權立合議字
內容/意義
作者
:
潘兆仁、潘兆敏兩大房
內容摘要說明
:
1.本件為乾隆五十七年岸裡等八社社民為水權事所立之合議字,約定各社同心協力共同維護水權。2.岸裡等八社聯合對抗漢人之入侵,顯示當時原住民已經意識到漢人勢力侵入所造成的威脅。
-備註-
備 註
:
自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接收
參考資料
:
1、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聯經,2009。2、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01。
藏品描述
描述
:
此處所爭奪的是屬灌溉水權,當時最著名的便是貓霧梀圳(今葫蘆墩圳),而貓霧梀圳成立時間為雍正年間,為當時岸裡社土官想開鑿水圳做為灌溉之用,但因財力不夠的情況下,最終以「割地換水」的方式與當時身為岸裡大社通事的張達京進行合作,而所謂割地換水指的是潘敦仔讓出岸裡大社部分土地,讓漢業主(業戶)進行開墾並集資鑿圳,而當水圳完成後其水圳的水再以番人占兩分漢人擁八分的方式進行維護,並灌溉該處所有的水田,而在貓霧梀圳的成功讓之後該地許多水圳、埤塘皆是以此種番和合作的方式修築,從此篇文書內容可知該處的埤塘亦是番漢合作,並且水權為番三漢七進行立約,如有任何紛爭出現後,岸裡大社等眾番並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會尋求體制內的調節,即走告官的法律途徑解決,而且一絲一毫皆不會去退讓。由此可知,灌溉水源在當時不論是漢番皆是相當重要的資源,然而資源在眼前自然會有人想要藉此中飽私囊,這使得番社對於自身的權利、資源遭到剝奪而有了強烈的危機感,這篇契約文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另外,從此篇文書的內容可以發現,當時岸裡大社及其附屬小社間的合議方式並非使用部落間的傳統儀式,反而是以漢人的契約模式,顯示出乾隆晚期國家勢力已進到岸裡社活動範圍,且岸裡社人亦對此制度相當熟悉。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