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火石袋
  • 編號
    • 編 目 號:AT000808
  • 主題
    • 分類1:火器
  • 名稱
    • 登錄名稱:打火石
    • 中文 名稱:火石袋
    • 族語名稱:kejoe'ino popususa
    • 英文名稱:Fire Kit Bag
  • -數量-
    • 單 位:
    • 數 量:1
  • 所屬族社
    • 所屬族群:鄒族
  • 尺寸/度量
    • :65  mm
    • :110  mm
  • 外觀描述
    • 型制/特徵描述:長方形皮製袋袋內有一片長形發火鐵片,一塊三角錐形火石。外套皮護套以防潮。
  • 功能/意義
    • 功能:發火器
    • 製作技術:揉皮、繫縛
    • 使用者:男子
    • 使用方法/時機:男子吸煙或野外活動時的生火用具。繫於胸飾的下端,掛於胸前,常繫結掛帶。
    • 文化意義:鄒族男子過去於火石袋內裝火種及發火器,現則多裝銅板或珍貴物(李莎莉,1998 : 144)。
  • -備註-
    • 備 註:鄒族
  • 藏品描述
    • 描述: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鄒族火石袋」(館藏編號 AT000808),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為鄒族男性盛裝各式生火器具的皮袋,亦可放置銅板或其他貴重物品等小型物件,族語名稱為 popsusa。

      本件藏品由四個組件組合成,以獸皮製的火石袋為主體,長 104 mm、寬 68 mm、高 24 mm、重 66 g。火石袋呈長方形皮夾狀,以一塊長方形獸皮之兩邊向內折,再以細藤條縫綴其中一側之邊緣製成,火石袋外層套有防潮用的皮護套,同樣是以一塊長方形獸皮捲成圓筒狀,再以細藤條縫合開口製成。袋內另裝有一片長形發火鐵片和一塊三角錐形火石,火石長 35 mm、寬 33 mm、高 21 mm。

      鄒族男子精於鞣皮製革技術,除了以棉、麻製作傳統的禮衣、胸袋和腹掛袋之外,也常以皮革製作披肩、皮帽、綁腿褲、火石袋等服飾和配件。鞣皮的過程,包含剝取獸皮、張皮、陰乾、刮皮、揉皮等步驟,透過上述過程,獸皮變得輕薄柔軟,也便於縫製與裁剪 [1]。

      火石袋通常會在袋上接縫一條麻織寬帶,方便外出時繫於胸前。袋內通常盛裝菸草或是火種與發火器等生火用具,當代族人也會放置銅板或其他貴重物品等小型物件 [2]。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館內另典藏有一件附掛繩的火石袋(藏品編號 AT000802),袋上有穿孔並縫接背帶。


      註釋或參考文獻:[1] 李莎莉,1998,《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頁 143-144,臺北:南天書局。

      (楊紹紘於 2020-05-30 最新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