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劉銘傳像
  • 編號
    • 編 目 號:AH001677
  • 主題
    • 關鍵字:清朝時期,劉銘傳,臺灣巡撫,太子太保
    • 分類1:照片影像
    • 分類2:歷史影像
  • 名稱
    • 登錄名稱:劉銘傳像
    • 中文 名稱:劉銘傳像
  • -數量-
    • 單 位:
    • 數 量:1
  • 時代
    • 所屬時代:清朝時期
  • 材質
    • 主材質分類:照片
    • 主材質子分類:黑白照片
  • 尺寸/度量
    • :425  mm
    • :290  mm
    • :20  mm
    • 其他測量值:厚度含框
  • 外觀描述
    • 形狀:有一張貼在夾板上,直式長方形
    • 原件與否:原件
  • 內容/意義
    • 背景說明:西元1884年劉銘傳奉詔抵臺擔任巡撫,其努力建設、推行新政等,奠定臺灣近代化的基礎,卒後贈太子太保。
    • 內容摘要說明:劉銘傳字省三,安徽省合肥縣人。
  • -備註-
    • 備 註:原件另有二張翻拍照片 (翻拍一:長 597 mm 寬 405 mm / 翻拍二:長 510 mm 寬 409 mm)。
  • 藏品描述
    • 描述:  來源:本館文典系統所載為「接收」,係為日治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之藏品。
        物件描述:本物件為1884年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軍務、推動新政的劉銘傳照片。本圖像最早出現自甲午戰爭期間來台的美國戰地記者禮密臣(James Wheeler Davidson,又名達飛聲),於1903年所著「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又名:台灣的過去及現在)。本物件為尺寸425mm*290mm*20mm之照片,貼在夾板上。
        陳列邏輯:
        1923年4月「皇太子殿下行啟之際提供臺覽之陳列品(歷史部)」之清單中,分類為「金石文」(即碑刻文字),介紹「撫墾碑」(包含「化及蠻貊」、「開闢鴻荒」)相關碑刻文字時,提及劉銘傳事蹟。該分類包含:清朝治理台灣以來,歷經林爽文事件、台灣府城改建、地方禁令碑刻,以及牡丹社事件以來,清國治台轉向「開山撫番」,從沈葆楨到清法戰爭來台保防的劉銘傳等官員開發等相關碑刻,代表清國對台灣治理與開發。
        本物最早出現在1932年12月的「歷史陳列品」清冊中,該清冊乃以特定歷史時序鋪排,本件位於「鄭氏佔據、清朝統治時代」(第三櫃),陳列鄭成功時代書畫,與清代台灣與金門的文人書畫、官吏、方志、輿圖等資料,具彰顯文明教化、設官治理之意。本件名為「劉銘傳」,編號200。但時序上,應該挪移至第四櫃「清朝時代」的牡丹社事件後,較符合時序。
        1933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歷史室陳列區之清冊,編號:2046,本物件係放置「清領時代3號箱」。本箱又分兩部分,一為介紹台南城、岸裡社、林爽文戰事等清朝征伐、教化、設官治理台灣的敘事主軸。一為是以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後的征台之役,本件名稱為「劉銘傳肖像」。博物館對沈葆楨、劉銘傳等清朝官吏的認識脈絡,是接續牡丹社事件後的清朝官員來台籌備防務、事件善後與日後治台方針轉換問題。
        物件說明: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劉銘傳以福建巡撫身分來台備防。清法戰爭後,清國決意「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台灣首任巡撫,任期為1885年至1891年間。清國延續牡丹社事件後治台方針,從番界政策轉向「開山撫番」路線,劉銘傳設立撫墾局、番學堂、開鑿山路、設立台東直隸州等開山撫番事業。博物館的沈葆楨、劉銘傳等展示,頗有日本統治乃延續清朝治理開發番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