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功能
網頁導覽
:::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English
首頁
> 藏品資訊
:::
岸裡社頭目的邸宅模型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1626
主題
分類1
:
雜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岸裡社頭目的邸宅模型
中文 名稱
:
岸裡社頭目的邸宅模型
其他名稱
:
全集題名:岸裡大社文書
-數量-
單 位
:
座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所屬族群
:
平埔族(巴則海族)
來源地點
:
岸裡社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清朝
尺寸/度量
長
:
820
mm
寬
:
340
mm
高
:
15
mm
外觀描述
原件與否
:
原件
內容/意義
作者
:
馬下六后那等二百五十八人
-備註-
備 註
:
本館另有一藏品編號AH002394「岸裡社潘敦仔第宅模型」和本件形制一致。該件AH002394來源為1964年省立臺中圖書館移交,省立臺中圖書館前身為1923年成立的臺中州立圖書館,但該模型製成年代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資料
:
張耀宗,2012,〈岸裡社與儒家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04: 107-124。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岸裡社頭目的邸宅模型」(館藏編號AH001626),本館文典系統所載為「接收」,為接收戰前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之藏品。根據1923年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陳列品說明資料」顯示,本物件被歸類為「第四部 歷史目錄」中的「第三類 住居—建築物」,和其他的城牆、石坊、惜字亭、臺灣家屋、臺灣巡撫衙署之柱歸為一類。顯示了總督府將岸裡社頭目的家屋類型,不另外與漢人家屋區別,說明了清朝治理下的岸裡社歸順、漢化程度。本模型係為1923年陳列品,隨後岸裡社相關圖繪也出現在1925年的「歷史說明資料」。
有關本模型,在1923年陳列品說明資料寫道:「岸裡社土目邸宅 壹個 模型,是熟番中最有勢力的蕃社,其土目墩仔是阿穆之孫,資性溫良且通曉名分,是乾隆時代討平逆賊之功,乃被舉為岸裡五社總通事,授以來自清朝的各種特典,而該模型也是來自清朝授官的邸宅模型」。
有關本模型,在1923年陳列品說明資料寫道:「岸裡社土目邸宅 壹個 模型,是熟番中最有勢力的蕃社,其土目墩仔是阿穆之孫,資性溫良且通曉名分,是乾隆時代討平逆賊之功,乃被舉為岸裡五社總通事,授以來自清朝的各種特典,而該模型也是來自清朝授官的邸宅模型」。
岸裡社是中部平埔族中的巴宰族,土官阿穆於1699年協助清軍平定道卡斯族吞霄社事件,1715年阿穆率掃栜、烏牛欄、阿里史、撲仔籬等社歸化,阿穆也成為岸裡九社的大土官。後續阿穆之子阿藍和漢人通事張達京在朱一貴之亂石協助官軍,1732年阿穆之孫敦仔和張達京亦協助官兵平定大甲西社事件,岸裡社也成為「義蕃」。
岸裡社的軍事協助也獲得了官方的賞賜,包括了1716年賜給貓霧栜之野,1732年彰屬栜東堡未墾山埔。1758年除了納餉歸化外,更進一步接受薙髮,並賜姓「潘」,而「潘」也成為岸裡社拍宰族之族姓。1770年敦仔蒙乾隆皇帝之召,賜「大由仁」之稱,並接受水晶、花瓶、玉碗、朝珠、瑪瑙等賜物,敦仔也成為岸裡九社之總通事,潘家聲勢達致高峰。1788年實施屯防,岸裡社分配到以東勢角(今東勢一帶)、雞油埔(今東勢鎮新盛里)及打蘭埔地(今卓蘭一帶)四百餘甲之養瞻埔地。
接著仿照漢人業戶,潘家也以「潘大由仁」為業戶名稱,開始招漢人佃戶從事開墾工作。在成為「番業戶」之後,管理土地成為一項費力之事,潘家勢必學習漢人大業戶的方式,開始接受儒家教育,至少擁有基本的識字能力。於是乎拍宰族人開始接受儒家教育,雍正時期岸裡社即設立社學,乾隆時期阿里史社(今臺中市潭子區)也跟著設立。除此之外,岸裡社潘家也捐助彰化文廟重修,而文英書院的設立也可見潘家之協助。
根據以上,岸裡社歸順後也逐漸走向王朝對於外族治理的「慕義向化」之路,因此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歷史展示中的岸裡社物件,對統治者的族群治理來說,是具有樣板的宣傳意義。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