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知識小百科
臺灣近代的早期身影
國立臺灣博物館
回首頁
略過巡覽連結。

中文名稱:    
臺灣近代的早期身影

荷蘭時代台灣圖
荷蘭時代台灣圖
François Valentyn, 福爾摩沙島與漁翁島圖The Map of 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 1724

國立臺灣博物館是國內少數具有臺灣早期珍貴歷史資料與文物典藏的機構之一,這些資料與文物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臺灣近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特質,展現了臺灣邁入「歷史時代」之後,在政治、社會、族群關係、物質文化等方面的劇烈變遷。其中,1617世紀有關臺灣對外關係及當時國際對臺灣地理、社會文化之記錄,計有128件,是探討近代早期臺灣生活面貌及臺灣在東亞國際社會所扮演之角色的重要參考資料。
探討臺灣近代邁入「歷史時代」之後的對外關係,可以由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人文地理學、古建築學等許多方向切入,且皆足以揭示某些重要面向。但無論從何種學門為出發點,將臺灣置於東西方近代勢力接觸、激盪的歷史中,再由內外消極與積極因素申論臺灣(以及島上活動的不同人群)在此過程中的角色,似乎是這些研究共通的視野。這種視野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臺灣近代社會文化與歷史發展的真實,原因在於臺灣近代文化變遷的加速,相較於之前新石器時代或鐵器時代的變遷,確實受到更多島外、甚至是全球性新勢力的影響,也因這些來自中國東南沿海漸增之經濟壓力與東西方貿易接觸的連鎖關係,臺灣才逐漸進入近代「區域性政治經濟體系」之中,並在相當程度上隨此體系之聲息與脈動而加速變遷。就此而言,1617世紀的東亞情勢及其歷史背景,的確是臺灣早期近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年代。
這一時期,影響臺灣及整體東亞情勢的勢力,主要包括明帝國(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日本等國所構成的錯綜複雜的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接觸關係,使臺灣正式進入近代國際舞台,同時也開啟了「太平洋時代」。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早期歷史資料與文物,為此議題提供了部份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