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類別:布袋戲
材質:木、織品、合成鬍鬚、合成髮絲
年代:民國六十年
尺寸描述:30 x 28 x 6
登錄號:Pt-0288
藏品描述:
本件文物「布袋戲-白闊」(文物編號Pt-0288,原序號3713),於2002年由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林經甫博士捐贈予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局委請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偶戲館管理,2010年經陳錫煌老師偶頭修補及內體換新。
本件戲偶為男性角色,主要由「頭」、「身」、「足」所組成,生角根據五官和裝扮來劃分角色特質。偶頭兩顴突出,太陽穴內凹,兩腮較窄,面部屬上削下尖的申字臉,面呈桃色、頭部額紋深壑、眉型為平起而下垂的白色壽眉、眼型細長多皺老目、眼神濁而淚痕深、上下唇內癟,口角下慣,下顎可開合活動,屬「三塊合」形式。蓄白色三柳短髯,留有髡髮,末梢繫有紅繩。
該衣飾為便服樣式,玄底寬袍闊袖,米色交領大襟,兩側開衩,前後有擺,袖裉下有桃紅色氅擺。前後衣心以花布修補紋樣。
下著襯褲與鞋靴相連接,後者以木料雕刻而成,為綠色厚底官靴樣式。傳統戲偶的手稱為「尪仔手」,分為「文手」及「武手」。本物件手部覆以桃色顏料,以紅色顏料勾繪出指甲,是為「文手」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併攏,僅可做直、彎等動作。
本件戲偶為「白闊」,約為七十五至八十歲以上的老者,屬「末角」,為行當中年紀最長者。面部皺紋如壑、眼白混濁,鬚髮所剩無幾,後腦留有一髮辮,牙齒脫落露出鮮紅牙齦,人物形象鮮明,十足的耄耋老翁之貌。可活動的表情是其象徵,稱為「三塊合」,仿無齒支撐而萎縮的面部肌肉,略帶有滑稽的丑角意味。
末角在戲齣中亦稱「公末」,代表年紀較大的男性,外型與老生相似。臉部有可活動的「三塊合」結構為其主要特徵,牙齒脫落、表情詼諧,多扮演略帶丑角意味的老好人。
委託撰寫-禾勤藝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