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條(帶)狀鐵層
無法提供圖檔
文物分類:地學\礦石類
年代:元古代(距今約18億年前)
分布地區:澳洲
採集/發掘/出土地:澳洲
藏品描述:Banded Iron Formation (BIF) 英文直譯為條狀鐵層或帶狀鐵層。目前學界對鐵層 (Iron Formation) 的定義通常沿用James (1954) 的描述:由薄層岩石所組成鐵含量大於15%的地層。此種地層中,岩石薄層通常為數公厘至數公分厚;高鐵含量薄層與燧石 (chert) 薄層交互出現,故得條(帶)狀鐵層之名。高鐵薄層為灰黑色系,主要組成礦物為磁鐵礦及赤鐵礦,有時亦會有菱鐵礦,鐵含量一般 > 50%。燧石薄層為白至灰白色,鐵含量較高的燧石層則呈棕紅色系。

條(帶)狀鐵層是由化學沉澱作用所生成,主要生成於21至24億年前;在此期間,陸棚區行光合作用的菌藻類昌盛,所釋出的氧氣與海水中的鐵離子結合,形成氧化鐵(即磁鐵礦與赤鐵礦)沉澱。鐵離子可能是陸地岩石風化產生,由河水帶入海洋,或由中洋脊火山作用釋入海水中;亦有學者提出鐵離子主要由熱點火山活動提供。鐵離子的供應是間歇性的,海水鐵離子濃度高時,生成氧化鐵沉澱,鐵離子濃度低而矽含量高時,則生成燧石沉澱。

條(帶)狀鐵層的規模極大,澳洲西部著名的Hamersley Province中有六個大型鐵層,總岩體逾100,000千兆噸 (Bekker et al., 2010)。規模相近的岩體亦出現在非洲南部 (Transvaal)、南美洲東部 (Cauê)、北美洲東部 (Sokoman及Kursk)。大型礦脈年產逾兩億噸鐵 (Johnson, 2018);條帶狀鐵礦是目前全球鐵礦主要來源,約占總產量的80%。

登錄號:0011713

典藏單位:奇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