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抽象畫
登錄號:07400008的圖片(074000080000.JPG)(),第1張,共1張
登錄號:07400008的圖片(074000080000.JPG)(),第1張,共1張
李仲生
藝術類\油畫
1971
油彩、畫布
國立臺灣美術館
07400008
李仲生(1912-1984)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並投身奉獻於美術教育工作,「東方畫會」即為李仲生安東街畫室的學生組成,是推動臺灣畫壇走向「現代抽象藝術」風潮的重要團體。李氏在教學方面深受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ouharu Foujita, 1886-1968)影響,並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之思想啟發創作之潛能。在彰化女中任教的李氏,將全力投入於教學上,以「精神傳精神」和「尊重個性」的教學作風來啟迪學生,使其能運用思想、邏輯畫出自己的意念。
《抽象畫》,為李氏遷居於彰化的時期所繪。畫作以桃紅色作為基調,重心聚焦於由白色、紅色、桃紅色色塊組成的畫作中心,並有部分留白,顯露出底層的亮褐色,並以工具在中心刻出交錯縱橫的線條與圓圈,在線條的周圍可見到以筆觸橫向塗刷的厚實痕跡,隱約建構了線與面構成的建築性架構空間。塗刷的白色色塊近似於各種幾何圖形,帶有原始圖符的神秘性。油彩與油彩之間的顏色彼此浸潤、衝突,形成視覺上的豐富效果,帶出空間性的前、後層次。此即為李氏常見大膽、瀟灑的運筆作風,同時也是充滿靈動的精神性空間,他非常強調「精神性空間」的重要:「精神空間之有無和充實與否,原為衡量現代繪畫之是否具有『真實性』的重要標準之一」。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李仲生(1912-1984)出生於中國廣東,一生與東亞的動盪史重疊,但其畢生致力探求現代繪畫,受藝術的啟蒙略可分為三階段。首先,李仲生自幼便隨父母悠遊於文藝書香之間,在課餘時間向父親學習水墨書法,啟蒙李仲生對於美術的興趣。中學畢業後進入第二個重要階段,1929至1931年於廣州美術學校學習寫實畫風,隨後轉往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進修,並參加提倡現代繪畫的「決瀾社」。第三個重要啟蒙時期則是在1932至1937年留日期間,於「前衛洋畫研究所」學習,參與「二科會」、「黑色洋畫會」等前衛藝術團體,向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等日本重要前衛藝術家學習,嘗試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作品,並逐漸構築自己的抽象繪畫理論,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回到中國任教,而後隨著國民政府,帶著豐厚的現代藝術經驗來到臺灣開設私人畫室,從事現代藝術教學。李仲生曾自言:「我的作品風格是揉合了『佛洛伊德思想』與『抽象思想』的,富『精神語言』和『心理語言』的現代前衛作風。」他將抽象繪畫視為精神空間之寄託,以顏料筆墨為體,將自我投入其中,並揮灑於畫布上。突破傳統媒材的運用亦是其前衛作風的實踐,部分水彩作品以膠帶等複合媒材拼貼於畫面,不僅透過文字引介西方拼貼藝術,也躍身親試筆墨之外的媒材。此外,以原子筆作抽象素描亦為其重要作品:「當我們考慮到藝術現象時,不能完全否定了自然,不過在此場合所謂的自然,不單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如同其對「畫因(Motif)」的想法,素描也未必以描繪自然寫實物為宗旨。李仲生將專注一生的現代藝術,以「咖啡廳教學」以及現代抽象繪畫理論影響眾多臺灣重要藝術家,堅守「不得模仿」、「不得修改」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探求自我風格,多位學生亦是「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將領會之精神空間表現轉化為西方形式、東方精神之藝術號召。在自我實踐與教學之外,李氏大量引介國外現代藝術潮流與藝術家,並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發表為文,也因此為臺灣藝術史界稱為臺灣現代繪畫之父。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故宮(鐘鼓樓大街))的圖片
藏品(蔣中正總統座車,車號:110-5668)的圖片
藏品(長頸鹿)的圖片
藏品(國父致康德黎手寫書信)的圖片
藏品(綠陰)的圖片
藏品(故園追憶)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