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陽光下的影子
登錄號:07700205的圖片(0770020500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登錄號:07700205的圖片(0770020500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許坤成
藝術類\油畫
1981
油彩、畫布
國立臺灣美術館
07700205
本件〈陽光下的影子〉是許坤成在1981年創作的寫實作品。佔據畫面約三分之二的是臺灣街頭常見的水溝蓋,上頭鑄有「市府公物」字樣,左上方則有一雙著白襪的黑色學生皮鞋(phuê-ê / phê-uê )路過,鞋主人的影子被陽光拉得長長地,印在水溝蓋上。畫中描繪的白短襪與黑皮鞋是當時許多學校女學生的標準裝扮,上身通常會搭配裙裝制服。本作品創作年代正處於戒嚴時期,當時各級學校對學生服裝儀容的管理都相當嚴格,不僅規範制服樣式,連髮長都必須遵守統一標準,而這些限制一直要到1984年才開始逐步放寬。
作者許坤成(1946-)出生於臺南七股,1969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美術系,曾向郭柏川、廖繼春、李石樵、李澤藩等多位前輩藝術家習畫。在畢業隔年許坤成前往法國國立巴黎高級藝術學院專研油畫及版畫,隨後於1974年嶄露頭角,他的〈功夫〉系列作品獲知名服裝設計師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青睞,因而獲得在巴黎與比利時舉辦個展的機會。返台後,受邀回到母校文化大學美術系任教,1986年許坤成再度赴法國進修,並於1992年取得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東方研究院的美術史博士學位,後續任文大教職,至2016年以系主任退休。
平凡又極具生活感的一幕,透過許坤成猶如照相般極度寫實的手法呈現,細緻滑順的畫面中幾乎見不到作者的筆觸痕跡。這樣的創作風使在他回國初期備受畫壇矚目;其後在1980年代後期,許坤成轉向創作印象主義的畫作;復經多年沉潛,他將各藝術流派的長處提煉整合,在2000年提出「後立體派主義(Post-Cubisme)」理論並創設畫會,強調「使用多種的透視法去充實畫面的結構,使畫面的內容更豐富、更飽和」的表現形式,歷年作品風格可說是變化多端。
出處:曾祥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參考資料: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0)。許坤成1974-1990回顧與前瞻展【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archives.tfam.museum/exhibit/exhibit_view.jsp?number=EXH-00341
許坤成(1999)。
後立體派主義( Post-Cubisme )宣言【網站文字資料】。取自中華民國後立體派畫會http://www.xn--h4t19nyqfhojs2g525c.tw/index-AA04.html
新北市文化局(無日期)。靜物(洋酒的滋味)【網站文字資料】。取自ARTOGO https://artogo.co/zh-TW/exhibition/treasurespreservedoverseas/work/cdda93bc458b
國立臺灣美術館(無日期)。 物象心影 - 許坤成.翁美娥後立體派雙個展【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53190&utm_medium=query
非池中(無日期)。許坤成Hsu Kun Cheng【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1607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許坤成【網站文字資料】。取自台灣美術拼圖 順天收藏 https://ntmofa-sunten.ntmofa.gov.tw/home/zh-tw/art/658847
典藏藝術(無日期)。許坤成【網站文字資料】。取自典藏ARTouch https://artouch.com/viewing-room/online-view-room/sheu-kuen-cherng-zh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靜物)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