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展
藝術類\版畫
1981
凹版版畫/金屬版/蝕刻(硬防腐蝕劑腐蝕,細點腐蝕)
07700265
陳國展(1937–),出生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客家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任教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教系。參與台陽美術協會、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等藝術團體。早年師承池振周(1909-1978)、張義雄(1914– 2016)習藝,深受二位對創作的堅持之影響。陳國展自幼喜愛塗鴉刻畫,擁有深厚的學院藝術創作基礎,在版畫、素描方面皆有很好的表現;後投入現代版畫在版畫、素描方面皆有很好的表現;後投入現代版畫藝術研習,著力於凹版版畫創作,尤其擅長凹版蝕刻銅版畫。其作品豐富多樣,擁有濃厚的鄉土情懷,細膩的線條表現與寫實的風格,是其銅版版畫作品的特色。
陳國展一直積極的探索銅版畫創作技法,且全心全力投入版畫教學,努力推展以其所開發的紙版替代銅版版畫技術,許多從事推廣版畫教學活動的學生師事於他,此以紙版替代銅版技術的推展,有利於凹版版畫教學在國中小課程階段的推展。陳國展此作透過繪畫語彙傳達自我靜觀中的鄉土親情,以有限空間畫面營造無限空曠心境。畫面中斜陽默默照撫大地,午后的古剎了無人跡,略顯淒清寂寥,只有門神默默守著永恆的歲月。前簷廊柱對聯:「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勸世寓意深遠,發思古悠情,即所謂藉物抒情的寫實表現。
全作嚴謹地描寫古剎建築結構,由前往後包括三川殿、護龍、三開間正殿,以及燕尾、垂脊等細節井然;加上光影的對比調和處理,並以明顯的透視法,拉出廟殿建築與門扉之間的空間深度,讓觀者有種彷彿置身其間的感覺。
出處:蘇智偉、游惠遠,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國立臺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