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獅
藝術類\雕塑
1986
銅
07700323
《國父遺像》是一件浮雕,在「準平面」上,作立體空間,其中的「視覺性」高於「觸覺性」,主體的厚度經歷平面化的處理,已經失去真實距離,成了繪畫性的存在,內容要被全然「看得見」,就得在「淺空間」裡營造「假象」。浮雕呈現內容的完整性,依靠外光的協助是它的條件之一。與繪畫作品借助光源來創作是同一原理,浮雕不是立體深度的淺切面。
本作品具象寫實,是紀念性的肖像「畫」,60年代前後,雕塑的平面性再度開始,漸與繪畫結合,不期然的又與古典時代雕塑唱和,當然也揭開繪畫立體性的一角。紀念性的雕塑,原本是雕塑藝術發展的動力,神權時代、君權時代,是紀念性雕塑的黃金歲月,講求形式的完美和歷史彰顯,尤其是偉大的事蹟和偉人形貌,借助雕塑以資留傳。本作品使用銅質材料,以物質性的參與提升紀念意義,材料本身發揮了附加的價值。
出處:劉坤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國立臺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