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
藝術類\雕塑
1930
青銅
國立臺灣美術館
07800161
黃土水1922年回到台灣之後,持續研究具有台灣鄉土情懷的作品,製作了例如牛、羊、兔、馬等動物雕塑,其中又以牛的題材最多,並且有多次出現表達「母子情深」意義的作品,不難理解到黃土水對家鄉台灣的深情。晚年力作〈水牛群像〉雖是淺浮雕作品,卻賦有豐富的立體感與表情,作品以三個牧童和五條大小水牛為構成主體,旁邊襯以台灣特有植物香蕉。水牛、香蕉、斗笠、牧童,這不僅是一幅歌頌南國鄉土田園的作品,台灣人有如水牛一般吃苦耐勞執著的精神也在此表露無遺,作者成功地藉由水牛與台灣的風土結合,表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
出處:薛燕玲,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04。
黃土水(1895-1930)
1895年生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1906年就讀於艋舺公學校,而後因家庭因素轉學至大稻埕公學校,1912年考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工學師範部乙科,1915年畢業後短暫服務於大稻埕公學校,同年獲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之推薦,以作品《李鐵拐》通過審查免試,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木雕部就讀,為首位飄洋日本留學鑽研西洋雕塑之臺灣人。1920年以〈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回帝展,成為第一位臺籍的入選者;1921年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展;1922年返臺,又以〈擺姿勢的女人〉入選第四回帝展;1924年以〈郊外〉入選第五回帝展;1925年首次於帝展失利,此後便拒絕送件參賽。1928年著手進行〈水牛群像〉之創作,於1930年完成,但卻因過度勞累,同年底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過世於東京帝大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