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容
藝術類\版畫
1962
平版版畫/金屬版(鋁版)/手繪平版
國立臺灣美術館
07900109
「五月畫會」成員之一的陳景容(1934-),在1967年自東京藝術大學畢業,《袋鼠的骨架》為留日時期的作品。此畫為石版畫創作,亦帶有素描的質感,主角經仔細描繪、明暗的調子堆疊。背景也以交叉的細密線條描繪,中央處色調較淺、畫面周圍色調較深,以突顯主角,帶來劇場般的效果。畫面中兩具袋鼠骨架,一大一小彼此相對,整體以黑白色系為主。袋鼠的身體僅剩骨架,彷彿活生生的人物般站立著。牠們彼此相對,如同在對視般,為詭譎的畫面帶來一絲趣味。在17世紀西洋繪畫傳統中,繪有人類頭蓋骨的靜物畫,代表了虛空(Vanitas)的警世寓意。此作是陳景容早期以骨骼為主題的靜物畫。而後在1967年的《有街燈的風景》、《一個幻想的風景》中,分別描繪袋鼠和牛的骨骼,與裸體人物相襯,呈現幻想式的街道景觀。而後牛頭骨成為陳氏偏好的元素;人骨的運用,則僅出現在1970年的《靜思(I)》中。我們或許較難推測,骨骼在其作品中,是否帶有特殊的象徵,但此畫可被視為其奠基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意味繪畫風格之前,逐漸顯露創作傾向的作品。
出處:陳乃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陳景容(1934-)為臺灣壁畫創作的翹楚,亦擅長油畫、版畫、水彩與粉彩等媒材,更將美柔汀(Mezzotint)版畫技法引介至臺灣。陳氏1967年由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留學歸國後,受到板橋一帶風景與傳說啟發,將人物、現成物(Ready-made)以拼貼(Collage)的形式呈現在蒼涼的景觀中,油畫以灰濛的單色調為主,頗具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式的夢境氛圍。周遊各國的經驗,也為他的創作帶入異國民情的元素,及神話、宗教典故母題,富涵深厚的藝術史底蘊。陳景容1956年自「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隔年參與「五月畫會」第一屆聯展。「五月畫會」由臺師大校友組成,名稱致敬法國「五月沙龍」(Salon de Mai),為推動臺灣藝壇現代化的重要團體之一。「五月畫會」成員後多出國留學、旅居,陳景容亦不例外,1960年起赴日留學。此時日本畫壇流行抽象畫風,陳氏堅持原先的創作方向,在多方探索後轉入東京藝大壁畫研究所,師事日本藝術家長谷川路可(1897-1967)。陳氏修習義大利系統濕壁畫(Fresco)、馬賽克鑲嵌、蛋彩畫(Tempera)等創作技法,奠基了紮實的 基礎。陳景容以巨幅油畫和壁畫創作聞名。1967年創作《有街燈的風景》開啟其油畫風格的濫觴,至1990年代後,異國風物為作品帶來多元的風貌。因國立臺灣美術館(時稱「臺灣省立美術館」)公開徵求門廳畫作而作的壁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86),以義大利文藝復興( Renaissance)群像壁畫般的構圖,描繪臺灣社會由農業轉型現代社會的進程、以樹木培育象徵教育傳承,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巧妙地安排在畫裡,姿態巧妙、刻劃細膩。陳氏的作品獲國內外機構典藏,如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乃至海外的梵諦岡美術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獲得各機構肯定之榮譽。
出處:陳乃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