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佳
藝術類\複合媒材
1960
墨、宣紙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700291
《作品一(662)》是一抽象水墨作品,在宣紙上施以藍彩的渲染,濃淡相間的色調變化似輕輕漾起的前奏,黑色的線條與墨點如跳動的音符,交織著流轉的旋律。本作以中國草書書法的線條為形式語彙,發揮飛動的線條流轉的動勢表現,展現書法線條結合個人修養、書寫動作的特有韻致。展現康定斯基一派的抒情感性抽象的形式內涵,大量的空間留白,回返道家的「虛」、「空」的蘊含包容力,以無生有,具圓融調和的精神性意涵。
李元佳是「東方畫會」的八大響馬之一,與同以抽象畫創作為宗旨的「五月畫會」領導台灣1960年代抽象畫的發展,與歐美的抽象表現主義有著內在的呼應。尋求中西的對話可能,注入東方精神,尋求哲思的圖像表達,重新詮釋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情趣與意境。
出處:林明賢,《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頁205。
李元佳(1929-)出生於中國廣西,二次大戰期間,就讀於南京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戰爭結束後輾轉來臺。1950年代,李元佳和其「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的同儕,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在李仲生的自由教學下,李元佳發展出他獨創的藝術構想──用繪畫呈現人的眼睛看不見的東西,諸如世界的純粹、簡單、美妙、奇幻等。同時,李元佳也從李仲生引介的歐洲現代藝術,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得到啟發。1957年,李元佳與友人們正式成立「東方畫會」。李元佳的作品,多數透過手作、簡單的標記、形式和訊息,表達他對萬物形而上學的理解。1962 年,李元佳受蕭勤(1935-)引介,寄居義大利友人葛維納拉(Dino Gavina, 1922-2007)的工廠,利用工廠廢棄的金屬、木板等,創作浮雕繪畫,並從中發展出單一小點,或多個小點的創作形式。1965年,李元佳獲英國倡導前衛藝術,同時亦為國際實驗性藝術樞紐的信號畫廊(Signal Gallery)邀請展出。此為其創作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而後發展出玩具藝術(Toy art)、「宇宙點」(Cosmic point)等創作思維。1972年,李元佳移居至英國哈德良長城(Hardrian’s Wall),於當地成立「李元佳美術館」(LYC Museum & Art Gallery)。除了藝術展覽,李元佳邀請居民聯手規劃工藝類的工作坊,自己也嘗試攝影創作。李元佳的一生創作多元,其作品無論是早期具有的象徵意義,或晚期涉及的動力藝術,或者用行動擴延藝術的定義等,其中的觀念性,皆具備豐富而有待探索的研究潛力。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