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作品1023
登錄號:08800450的圖片(08800450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08800450的圖片(08800450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李仲生
藝術類\油畫
油彩、棉布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800450
李仲生(1912-1984)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後,影響了一批戰後青年藝術家,開創出臺灣現代藝術的一片新天地。李仲生曾經表示:「繪畫本來就是視覺語言,又稱為繪畫語言,更有稱為國際語言的。繪畫語言或視覺語言,尤其是現代繪畫語言,已發展到不一定要有條理地去敘述一件事,而毋寧更需要暗示或者象徵一個肉眼所看不到的心象世界了。」所以他的作品不受「文學性」、「敘事性」、「主題性」約束,強調形而上的純粹藝術,內容往往不具形象,目的在於捕捉人類的心靈活動。
《作品1023》畫面上恣意分布的色彩,呈現帶有自動性技法(Automatism)特質的塊面與線條紋理。李氏直接、巧妙地將深紅、青藍與純白色塊均衡分布於黑色基底上的畫面空間,隨著半自動的線條筆觸和顏料堆疊,色與色之間彼此碰撞、揉合甚至掩蓋,並以水平垂直方向組織成十字結構,畫面表現時而水分飽和,時而乾溼破碎,給人一種不安定感受,堪稱畫家內心精神與外在物質世界對抗的狀態,也是他生命的獨白。
出處:林祖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李仲生(1912-1984)出生於中國廣東,一生與東亞的動盪史重疊,但其畢生致力探求現代繪畫,受藝術的啟蒙略可分為三階段。首先,李仲生自幼便隨父母悠遊於文藝書香之間,在課餘時間向父親學習水墨書法,啟蒙李仲生對於美術的興趣。中學畢業後進入第二個重要階段,1929至1931年於廣州美術學校學習寫實畫風,隨後轉往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進修,並參加提倡現代繪畫的「決瀾社」。第三個重要啟蒙時期則是在1932至1937年留日期間,於「前衛洋畫研究所」學習,參與「二科會」、「黑色洋畫會」等前衛藝術團體,向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等日本重要前衛藝術家學習,嘗試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作品,並逐漸構築自己的抽象繪畫理論,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回到中國任教,而後隨著國民政府,帶著豐厚的現代藝術經驗來到臺灣開設私人畫室,從事現代藝術教學。李仲生曾自言:「我的作品風格是揉合了『佛洛伊德思想』與『抽象思想』的,富『精神語言』和『心理語言』的現代前衛作風。」他將抽象繪畫視為精神空間之寄託,以顏料筆墨為體,將自我投入其中,並揮灑於畫布上。突破傳統媒材的運用亦是其前衛作風的實踐,部分水彩作品以膠帶等複合媒材拼貼於畫面,不僅透過文字引介西方拼貼藝術,也躍身親試筆墨之外的媒材。此外,以原子筆作抽象素描亦為其重要作品:「當我們考慮到藝術現象時,不能完全否定了自然,不過在此場合所謂的自然,不單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如同其對「畫因(Motif)」的想法,素描也未必以描繪自然寫實物為宗旨。李仲生將專注一生的現代藝術,以「咖啡廳教學」以及現代抽象繪畫理論影響眾多臺灣重要藝術家,堅守「不得模仿」、「不得修改」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探求自我風格,多位學生亦是「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將領會之精神空間表現轉化為西方形式、東方精神之藝術號召。在自我實踐與教學之外,李氏大量引介國外現代藝術潮流與藝術家,並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發表為文,也因此為臺灣藝術史界稱為臺灣現代繪畫之父。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黃埔創校建軍)的圖片
藏品(福爾摩沙東部海岸龜山島)的圖片
藏品(張星賢與李世明等三人合照)的圖片
藏品(盛器)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