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華夏餘光
登錄號:08000034的圖片(08000034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08000034的圖片(08000034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登錄號:08000034的圖片(080000340001.JPG)(),第2張,共5張
登錄號:08000034的圖片(080000340002.JPG)(),第3張,共5張
登錄號:08000034的圖片(080000340003.JPG)(),第4張,共5張
登錄號:08000034的圖片(080000340004.jpg)(),第5張,共5張
黃麗淑
藝術類\工藝類
1985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000034
黃麗淑(1949-)出生於屏東縣里港鄉,自幼便喜好手工藝,後順利考取國立藝專美工科,畢業後投入教職,隨丈夫搬至南投,於竹山高中擔任老師。當時因課程需要,向黃塗山(1926-)竹編藝師修習竹編技藝,1976年進入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從事竹材工藝的研究、創新以及產品開發,爾後他發現,竹材因受蟲蛀、發霉而壽命頗短,為提升竹料的使用價值,1984年黃麗淑開始與陳火慶(1914-2001)老師學漆,並先後前往日本、琉球等地深造,將兩項物質材料進行結合。
1985年,當時的黃麗淑方才踏入漆藝領域,從她的工藝品《華夏餘光》可看出,這件歛口、圓腹、平足,越近足部則器腹越收之器型,外表乍看之下是單純地將竹料手工螺旋進行編織後,再自足部一環一環向上纏繞而成的作品。可作者卻在竹器表面擦拭生漆以進行表層保護,使用物理方法來隔絕水氣與昆蟲對器物的損害。相較於黃麗淑晚期的作品,此時的《華夏餘光》尚未結合純熟的漆藝技法或裝飾效果,在整體氛圍上仍以較為純粹、沉穩及樸實的竹編特色為主,並散發著東方的傳統之美。此件作品也反映出在黃麗淑獨自摸索著竹編和漆藝間的交集之前,她以實用且務實的角度為出發,希望作品能夠融入生活,進而呈現出作品上的實驗性,同時創造更多跨媒材結合的可能。
出處:鄭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