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風景
登錄號:08200391的圖片(08200391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08200391的圖片(08200391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席德進
藝術類\水彩畫
水彩、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200391
觀察席德進來台(1948)之後的水彩風景畫作,水平等分的空間佈局,是其慣以運用的構圖形式。不同的是,若以1966年其旅居歐美回國後為時間分界,其畫面從多彩逐漸趨向單一色調的漸層表現;畫中景物,亦從熱鬧繁複轉而趨向簡約,不過分強調線條技法,改以著重於色調的配置,作為畫面空間遠近與意境的營造。平遠、疏朗是其作品於1966年之後,逐漸浮現並給予人的印象特質,特別是在1970年代,其將水彩融入中國水墨山水的用色與空間觀,營造出東方式的情韻與意境。
此作《風景》,他運用紙上塗水的技法,以大面積的渲染,呈現虛實交錯、深淺分明的色階層次變化。近景處以暈染、刮擦表現池畔邊濕潤地形與蔓生的低矮野草;遠方的景物不以淺色表現,而是運用濃厚的色調呈現。席氏曾於〈水彩畫〉一文傳達其受國畫影響的繪畫觀,他說:「國畫中的空間是意識的空間。…所以我們可以把遠山畫成深暗的藍綠色與近處的明亮的景物對比。我們也可以把遠景處畫的清楚,在視覺上照樣能遠得過去,只要我們把色調配合得宜」。席氏終其一生,堅持以寫生展現風景的臨場感受,透過中西技藝的交融,創造出其風格獨具的風景畫作。
出處:楊佳璇,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席德進,於 1923 年出⽣於中國四川。在成都技藝專科學校就讀時,受留法畫 家龐薰琹(1906-1985)啟發,接觸到⾺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畢卡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等畫家,開始嘗試抽象藝術風格。1943 年進入重慶國⽴ 藝術專科學校,受教於林風眠(1900-1991)並與趙無極(1921-2013)、李仲⽣ (1912-1984)諸畫家多所往來,追求藝術的⼼志真切。歷經戰亂,1948 年輾轉來 台,任教於嘉義中學,四年後辭去教職移居台北決⼼專職創作。 席氏早期風格主要受到野獸派(Fauvism)與林風眠影響,⾊調強烈、線條粗 ⿊剛勁有⼒。1962 至 1966 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訪歐美各地,受到普普藝術 (Pop art)、歐普藝術(Op art)、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等現代藝術發 展的影響。回台後的創作反思中國繪畫精神,決⼼回歸民間藝術與台灣建築,結合傳 統與鄉⼟,運⽤墨彩暈染特⾊,融會貫通了東、西繪畫特點的兼容性,開創了獨具 個⼈風格語彙的時代創作。 綜觀席德進漫長的藝術旅程,作品媒材豐富多元,勇於嘗試各類創作形式,包 含⽔彩、⽔墨、油畫、素描、版畫等,晚期傾注於台灣建築、民間古物研究的精 神,帶動古蹟保存的意識。除了繪畫以外,也曾出書、於雜誌發表⽂章,其中包含 散⽂、遊記、書信、創作思考。⼀⽣持續追索、定位何謂現代的、中國的畫家,何 謂現代中國畫,即便晚年臥病在床,仍⼼繫於國畫的創新,希冀為⽔墨開創新局。
出處:朱珮儀,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大樹庭院)的圖片
藏品(海山夕照)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