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進
藝術類\水彩畫
水彩、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200396
席德進1966年從歐美遊歷返台後,投入民間藝術和建築的探訪,當時台灣社會與經濟型態正值轉型,「現代化」建設的啟動,讓社會型態與環境景觀變動劇烈,建築學者林衡道(1915-1997)說道「看古蹟如看花,慢了看不到」,當時台灣社會現實下古建築隨時瀕逝的迫切危機寫照。此幅《風景》描繪山野平原間依傍著一座龐大的菸樓,見證了台灣菸業產業所形成的特殊產業文化地景。菸產業在台灣昔日占有重要地位,菸葉被稱為綠色黃金,它的高經濟價值,由國家掌控專賣,不僅豐盈了政府的稅收,也富養了菸農。
乾燥菸葉的菸樓,具有特殊的建築形式,通常在斜屋頂之外凸出的通氣窗。台灣最大的菸區在高雄美濃,昔稱菸葉王國,山腳下的廣大平原上,菸田連綿,散落著農家與菸樓,間雜著細瘦高聳的檳榔樹,是最具代表性的美濃地景。此畫雖未明寫生何處,但可見席氏獨具特色的水彩表現,主題是鄉野地景—傳統建築和諧存在於自然之中,是鄉土生活的牧歌;渲染平塗的手法和青、綠交襯的色調,烘托台灣濕潤的氣候感;明暗對比的配置、塊面線性的交織,營造畫面一鬆一緊間的呼吸感;而一道彎曲延伸向林間的道路,凸顯了繼承自古典精神、可觀可遊的繪畫價值。他以傳統為能量,極力走出屬於現代屬於個人的藝術創造。
出處:朱珮儀,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席德進,於 1923 年出⽣於中國四川。在成都技藝專科學校就讀時,受留法畫 家龐薰琹(1906-1985)啟發,接觸到⾺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畢卡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等畫家,開始嘗試抽象藝術風格。1943 年進入重慶國⽴ 藝術專科學校,受教於林風眠(1900-1991)並與趙無極(1921-2013)、李仲⽣ (1912-1984)諸畫家多所往來,追求藝術的⼼志真切。歷經戰亂,1948 年輾轉來 台,任教於嘉義中學,四年後辭去教職移居台北決⼼專職創作。 席氏早期風格主要受到野獸派(Fauvism)與林風眠影響,⾊調強烈、線條粗 ⿊剛勁有⼒。1962 至 1966 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訪歐美各地,受到普普藝術 (Pop art)、歐普藝術(Op art)、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等現代藝術發 展的影響。回台後的創作反思中國繪畫精神,決⼼回歸民間藝術與台灣建築,結合傳 統與鄉⼟,運⽤墨彩暈染特⾊,融會貫通了東、西繪畫特點的兼容性,開創了獨具 個⼈風格語彙的時代創作。 綜觀席德進漫長的藝術旅程,作品媒材豐富多元,勇於嘗試各類創作形式,包 含⽔彩、⽔墨、油畫、素描、版畫等,晚期傾注於台灣建築、民間古物研究的精 神,帶動古蹟保存的意識。除了繪畫以外,也曾出書、於雜誌發表⽂章,其中包含 散⽂、遊記、書信、創作思考。⼀⽣持續追索、定位何謂現代的、中國的畫家,何 謂現代中國畫,即便晚年臥病在床,仍⼼繫於國畫的創新,希冀為⽔墨開創新局。
出處:朱珮儀,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