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進
藝術類\素描
墨、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201642
此作描繪市井生活的日常即景。畫面右下角一輛停泊在屋前棚架下的手推車,桌面上依稀看得出一瓶狀的物體。一個身穿背心的男子,和他身旁一位胸前懷抱著幼兒的婦人,共同坐在側邊,似乎是這間小店的主人。畫面中推車置於右下角,其後則是以深黑的縱筆刷出後退空間,唯以其中一根用粗厚筆墨畫出的三角支架,撐起了由幾道快速畫出線條的棚架,構築出攤販推車所處位置下的空間。接著,我們的視點從幾何形棚架的線條,轉往畫面左側一個橫幅的招牌,其中以帶著拙趣的字體寫著「酸梅湯」,在席德進以看似匆匆速寫的筆觸之中給捕捉下來。此作中於主題之外,在錯落的民宅牆壁屋瓦間,只見他用幾處較密集的線條,畫出斜出的屋頂,或是用細直線畫出窗戶、粗黑豎線描繪牆面,其上再以粗細不一的線條,簡潔呈現出後方屋群的輪廓,雖看似潦草而快速的描寫,卻也緊抓住屋形馬背的姿態,於此更可看出席氏對於生活周遭觀察之細微。
出處:蘇珉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席德進,於 1923 年出⽣於中國四川。在成都技藝專科學校就讀時,受留法畫 家龐薰琹(1906-1985)啟發,接觸到⾺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畢卡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等畫家,開始嘗試抽象藝術風格。1943 年進入重慶國⽴ 藝術專科學校,受教於林風眠(1900-1991)並與趙無極(1921-2013)、李仲⽣ (1912-1984)諸畫家多所往來,追求藝術的⼼志真切。歷經戰亂,1948 年輾轉來 台,任教於嘉義中學,四年後辭去教職移居台北決⼼專職創作。 席氏早期風格主要受到野獸派(Fauvism)與林風眠影響,⾊調強烈、線條粗 ⿊剛勁有⼒。1962 至 1966 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訪歐美各地,受到普普藝術 (Pop art)、歐普藝術(Op art)、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等現代藝術發 展的影響。回台後的創作反思中國繪畫精神,決⼼回歸民間藝術與台灣建築,結合傳 統與鄉⼟,運⽤墨彩暈染特⾊,融會貫通了東、西繪畫特點的兼容性,開創了獨具 個⼈風格語彙的時代創作。 綜觀席德進漫長的藝術旅程,作品媒材豐富多元,勇於嘗試各類創作形式,包 含⽔彩、⽔墨、油畫、素描、版畫等,晚期傾注於台灣建築、民間古物研究的精 神,帶動古蹟保存的意識。除了繪畫以外,也曾出書、於雜誌發表⽂章,其中包含 散⽂、遊記、書信、創作思考。⼀⽣持續追索、定位何謂現代的、中國的畫家,何 謂現代中國畫,即便晚年臥病在床,仍⼼繫於國畫的創新,希冀為⽔墨開創新局。
出處:朱珮儀,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