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龍山寺系列-廟前攤販
登錄號:09801099的圖片(09801099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09801099的圖片(09801099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黃則修
藝術類\攝影
1954
黑白照片、紙基、沖印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801099
龍山寺位於臺北艋舺(Báng-kah),日治時期因發音相似而使用日文漢字的「萬華」,且沿用至今。這裡因航運發達,成為臺北最早發展的聚落之一。當時有句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It Hú, jī Lo̍k, sann Báng-kah)」說明政經中心由南至北的轉變,也應證了當時萬華的繁榮,香火鼎盛的龍山寺(Liông-san-sī)位處萬華地區攤販人潮的中心。這張照片是攝影師黃則修(1930-2014)於1951到1961年間拍攝的35mm靜照,此系列作品創作於戰後民生困頓的時期,同時受到白色恐怖(pe̍h-sik-khióng-pòo)的影響,整體社會籠罩在壓抑的氛圍之中。本作畫面中表現著當時的庶民生活,龍山寺華麗的建築雕刻以及廟前聚集的熱鬧人潮,似乎反映著這裡是善男信女的信仰寄託與庇護之地,與當時大環境的灰澀日常形成對比。
1964年,政府為美化寺廟景觀,迎接大批觀光客,而斥資高額預算將龍山寺前攤販移至龍山公園內,現今都市開發從西區到東區,雖無當年小販林立的盛況,不過還是可以找到位於廟宇附近,攤販起家的百年小吃。像艋舺這樣的舊城區街景,在都市化的臺北顯得更有文化蘊涵。這幅作品記錄下的不僅僅是當時生活樣貌,更是臺灣民俗文化的一景。

王俞丰,「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
龍山寺影輯是1951-1961年代我在拍攝16m/m電視影片《台灣民俗與祭典》同時所攝的35/mm靜照。經整理後於1961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假台北博愛路美而廉畫廊展出,承蒙當時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題字白聖法師剪綵展出;10日觀眾逾1萬餘人盛況空前。龍山寺影輯始於廟宇建築及花雕棟樑之美集善男信女之禮佛膜拜即每日聚集廟庭的庶民生活有人說我的龍山寺影輯內容太灰澀,但確實是二二八後白色恐怖的巔峰期,庶民生活暗淡無奈的真實寫照。

出處:黃則修,《典藏目錄2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頁333。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廟前攤販與載貨車民俗明信片 (大正年))的圖片
藏品(攤販)的圖片
藏品(日治時期的軍中郵局)的圖片
藏品(548夜市街景)的圖片
藏品(小吃攤)的圖片
藏品(黃盧金枝持有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發放香煙攤販許可證)的圖片
藏品(《臺灣寫真大觀》)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