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寶
藝術類\攝影
1996
彩色照片、聚酯塗佈RC、沖印
09801256
「檳榔西施」同時具有公開、定時、定點3項特質,是以引發對社會良善風氣的憂慮;但整個台灣仍蔚為風尚,持續挑戰執法的公權力、社會輿論與道德的尺度。攝影者認為此行業具本土色彩,是台灣俗民文化代表之ㄧ;希圖藉由微觀的田野影像調查,呈顯特定時空座標中,特定台灣族群之生活、文化及美學觀,為世紀末的台灣社會留存見證。 《檳榔西施》以女體作為慾望的消費對象,是庶民階級自我意識的展現;由於經濟的富裕,此族群一方面頗為欣賞自己的政治觀,一方面藉檳榔攤裡閃爍的各色燈管和透明櫃的花俏設計,展現其美學觀。 檳榔西施們屬於台灣新生代的一群。出生於戰後政經訊疾轉變的時代,享受豐裕的物質生活是追求的目標;大體偏好暫時性的工作:她們可能工作一段時間,從檳榔攤消失,稍後出現在另一家店。她們是新價值觀的部分呈顯:青少年受到金錢、物慾的媚惑,失去了對自身其他可能性的思考。 就攝影者而言,3年的拍攝歷程是將檳榔西施由被慾望的「物」還原成「人」的過程。本系列影像更接近肖像而不是定義裡的報導攝影。因而,這個專題的本質是:攝影者試圖展現檳榔西施(植基於經濟因素)的「自我展現」。出處:陳敬寶,《典藏目錄2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頁338。
國立臺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