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後街
登錄號:09000005的圖片(0900000500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登錄號:09000005的圖片(0900000500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吳昊
藝術類\版畫
1976
凸版版畫/木版/雕版
09000005
作者早期的版畫常以童年節慶為題材,後來以違章建築為主題。1973年作者遷居南機場的空軍眷村,附近是一戶戶低矮密集的違章建築,有各形各色的木造房屋,即以此幅作品所見:有小店、跌打損傷的店、民間劇團的廣告版、鳥籠、電視天線等。畫中屋屋有鄰、密集擁擠,以橘色為主調,輔以灰、黃、綠構成五彩繽紛的畫面。雖然如此複雜的畫面,但經過作者匠心處理,表現出一種台北另一種景色,記錄了台灣社會變遷進化的過程。出處:陳樹升,2003,《典藏目錄14》,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23。
吳昊(1932-2019)出生於南京,本名吳世祿,年輕時即展露其對於繪畫的天份與喜愛,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移至臺灣。向李仲生(1912-1984)習畫數年,吳昊繼承李仲生的繪畫觀念,重在自我風格的鑽研,他長期研究線條的畫法與自動性繪畫(Automatism)的技巧,創㐀出獨有的㐀形與構圖法。與李氏學習期間,陸續結識了志同道合的霍剛(1932-)、歐陽文苑(1928-2007)等人。1956年與夏陽(1932-)、蕭勤(1935-)、李元佳(1929-1994)等人共同籌組「東方畫會」,藝壇將其畫會的創始成員譽為「八大響馬」。在當時現代繪畫荒蕪的年代,「東方畫會」帶領一波藝術風潮,這股現代藝術推廣的原動能量,歸功於李仲生的引領與啟發。吳昊是畫會中較具東方色彩的一位,他喜愛以毛筆來素描,並著力研究中國傳統藝術,遊歷於線條變化的奧秘,油畫與版畫作品皆可見其對中國藝術題材的關注。關於吳昊的創作發展,歷經油畫與版畫相互交替的階段,但其實並無明顯分界。油畫中蘊含版畫的趣味,版畫中流露出油畫的質地,其強烈而統一的藝術創作理念,超越了材質的特性限制,表現其獨有的藝術風格。吳昊的木刻版畫創作從民間藝術取材,融合民俗文化美學中變形、誇張、質樸、鮮豔等元素。早期的版畫作品多呈現其童年生活的經驗。以童玩、戲曲、喜慶節日、傳統農村為主,並將思鄉之情表達於畫作中。隨著「東方畫會」重要成員皆遠走異國亦或沉寂,早婚的吳昊留守臺灣,故然成為「東方畫會」歷屆展覽的重要代言人。在臺灣現代繪畫導師李仲生過世之後,吳昊即擔任李仲生現代繪畫 基金會的董事長,不遺餘力地推廣及耕耘先師之志業。吳昊看似木訥、不善言辭的外表,骨子裡卻有著一股執著與倔強的性格,就如同他堅守自己的藝術風格,多年走來始終堅守如一。儘管師承李仲生,吳昊熟知現代繪畫的技法表現與藝術知識,在主題選擇卻多以生活現實、庶民的題材與語彙作為創作主軸,其作品橫貫「現代繪畫運動」與「鄉土運動」兩個時期,展現現代與懷舊的交疊風格以及其關懷鄉土、體察生活的繪畫經歷。

出處:陳昭如,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國立臺灣美術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殺出地獄門》電影海報)的圖片
藏品(咸雍通寶)的圖片
藏品(荒野金刀獨眼龍)的圖片
藏品(方形石條)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