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陶壺
登錄號:19930200220的圖片(19930200220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3張
  
登錄號:19930200220的圖片(19930200220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3張
登錄號:19930200220的圖片(19930200220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3張
登錄號:19930200220的圖片(19930200220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3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陶壺色澤上略帶橘紅色,平底、無足、左、右兩側有環狀握把便於搬運,壺身寬大壺口處縮小如荷葉邊之造形,但有部分缺損,壺身上無其餘雕刻紋樣。阿美族的陶壺有多種形制,寬大如鍋或缽之陶壺,多作為蒸煮食物而用,日常生活中盛裝食物所使用的陶壺還有壺口處縮小的形制,如同本件,此外還有專屬祭祀用之陶壺,其形制較為特殊,於壺身中央上方處收緊,下方處收腰,此種陶壺會略有雕刻紋樣。阿美族的陶壺製作方式以手工捏造,再以木拍和鵝卵石拍打塑形修整,製作陶壺也有禁忌需要遵守,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阿美族的製陶是由婦女來負責。
社會文化意涵:
早期進入農耕時期的阿美族,其所製作的陶器多用於日常生活、祭祀與農業器具上。像’atomo是取水的工具,也是最常見最典型的阿美族陶壺;kulan為煮飯的器具,比起’atomo,它的壺底較平、壺肚更大、壺口寬且無唇;tatoronan為蒸煮糯米的器物,它是由兩個kulan組合而成的,中間穿有小洞的隔層,可以把下層煮沸的水上傳,將上層的糯米煮熟,傳統的toron(即阿美族麻糬)就是利用tatoronan烹煮的。還有一種diwas為祭祀的器具,造型通常有三層,由上而下來觀察,分別是倒三角形、菱形、三角形。
  如何製作這些陶器呢?阿美族婦人說:有四大步驟─採土、鍊土、成型、燒製。採土:選擇黏性強、含沙量少且細的土質。鍊土:從野外採集而來的土塊,必須先剔除雜質,再用木杵搗製,灑水增加黏度,以求最適黏土。成型:首先捏一把黏土揉成圓球形,使用天然的卵石固定陶器的底部,運用木製的拍板工具反覆拍打,控制厚度,將壺身一體成型,然後修飾壺口的造型與大小,黏上陶耳等把手。燒製:大功告成的陶器還得自然陰乾半個月以上,才能進行最後的燒陶動作,選擇一個晴空萬里的好天氣,藉由茅草、菅草、稻稈等植物的混合悶燒,一天一夜24小時之後,赭紅的傳統阿美族陶器於焉誕生。

館藏編號:19930200220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陶偶)的圖片
藏品(計白當黑的精神守護)的圖片
藏品(盤)的圖片
藏品(陶缽)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