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女帽
登錄號:19980100004的圖片(19980100004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2張
  
登錄號:19980100004的圖片(19980100004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2張
登錄號:19980100004的圖片(19980100004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2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蘭嶼雅美族(達悟族)編器主要材料為野生的水藤varit、山林投kasokaso即蘭嶼竹竽nini。編器大都用水藤製作,大概是因為水藤類比竹材的取得容易,素質較鬆而輕,富於彈性,彎曲時不易折斷;而且具有不易腐朽、經久耐用等優點,因而成為主要的編器材料。雅美族(達悟族)人所戴的帽子Sakop,依其功能分有工作帽或是禮帽兩種,前者多半是用於耕作時所穿戴的;而後者則是用於參加祭典儀式時所用。工作帽則是用於從事耕作、捕魚時之用,其功能乃為遮陽、避雨,形式有斗笠型、鋼盔型等,所使用的材料有馬尼拉麻皮、山林投、水藤、椰鬚等等。本件藏品是雅美族(達悟族)女帽,呈圓盤狀,上有一圓錐狀帽頂,帽頂上綁有三個以金屬線彎曲捲成的渦卷狀帽飾,呈三角狀排列,帽緣完整,帽身並無其他裝飾。帽內可見骨架與一環藤編環圈在中央,應該是便於穿戴時固定在頭上,藤編環並穿有繩編繫帶。本件女帽應該是雅美族(達悟族)婦女於外出作客或是參加儀式時才會戴上的禮帽,實用上可以遮陽或擋雨。傳統上禮帽是以椰鬚製、木製或藤編成,頂端留孔可另外插上木雕配上羽毛之帽飾,穿戴後另外可再配上綴有斧形金屬片之項飾。
椰鬚笠varongot a apis no anyoi為蘭嶼雅美族(達悟族)婦女耕作、或外出作客時所戴的頭飾,其功能為遮陽、避雨。

本件椰鬚笠其製作過程如下:
(1)粗水藤浸水泡軟後,將其圈成直徑約40cm的大圓圈palorapid na,作為斗笠的底環,並在其側面鑽開二十餘小孔,作為穿過上窄下寬的竹篾(長約25cm,下寬0.7cm)之用,這些竹篾即是構成椰鬚笠的肋骨tabrang na kaoi。
(2)以細水藤結成直徑約10cm的小圓圈,作為笠頂的骨環。
(3)先用四支竹篾以十字形穿過底部的骨環,再將笠頂的骨環綁在四支竹篾上,同時調整出椰鬚笠外觀的弧度kabkonggan na。
(4)將椰鬚笠的骨架吊起,邊穿紮竹篾,邊旋轉調整出笠形。
(5)將椰鬚笠的骨架取下放在地上,再以細乳藤結成數個圓圈valikawag a vaeng,用細繩圈綁在各竹篾上。在底部骨環的外側置一個藤圈,內側置二至三個藤圈。至此椰鬚笠的形體即已完成。
(6)椰鬚apoia no anyyoi 裁成三角形,一片片舖壓在骨架上,疊至二、三層後,再用舊的釣魚麻線iktan na,將其粗縫amowaen在竹篾上。
(7)用木炭在椰鬚上畫出椰鬚笠的最大圓周。然後以馬尼拉麻avaka製成的縫線cingdasan正式細縫oyod na rait,縫時需先以鏈縫法連續繡縫笠沿,然後以平針縫法由下往上縫好。
(8)再在笠沿邊上用兩條細水藤圈上下夾住椰鬚,用繕魚骨縫合,其作用為修飾沿笠的邊緣又能防止鬚邊撕裂。
(9)以椰鬚或鐵片包裹笠頂tavongoi na,以預防笠頂漏水。在笠頂加上渦卷狀cilocilo a morong的鐵絲,則是在光復後才出現的裝飾。以前在笠頂上並不加上任何裝飾品,且將其視為禁忌。
(10)另用水藤片編織笠裡vakor na,束紮在竹篾上;然後在笠裡安上繩子以作為繫帶之用。

館藏編號:19980100004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太平洋怒濤沖刷紅頭嶼)的圖片
藏品(船花)的圖片
藏品(刀鞘)的圖片
藏品(達悟族飛魚盤)的圖片
藏品(有雕牛角)的圖片
藏品(拼板舟)的圖片
藏品(陶碗)的圖片
藏品(達悟族女用椰鬚禮帽)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