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小型石磨
登錄號:2001.001.0366的圖片(20010010366_I002.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01.001.0366的圖片(20010010366_I002.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01.001.0366的圖片(20010010366_I001.jpg)(),第2張,共3張
登錄號:2001.001.0366的圖片(20010010366_I003.jpg)(),第3張,共3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1.001.0366

尺寸:47 x 39.8 x 18.8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農業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磨漿、粿
文物描述:1.本件結構為上下兩座貼合而成,下座凸起的圓周直徑與承接的上座部位等同,上下座的接合面有數條平行溝紋與對角交互對稱,當中有軸,稱為「石磨心」,轉動時可形成摩擦力,使豆穀磨成漿。底座周圍有溝槽,供承接磨出的水漿,溝槽設計由後向前略有傾斜度,至流嘴處最低,使研磨出的水漿易於流向流嘴處承接的粿袋或桶內。因經久使用與年代久遠,底座的環形溝槽與流嘴處的周邊已有破損,表面有明顯粗糙感。此石磨體積屬小型,可一人操作,將浸泡好的豆或米倒入磨石頂孔,一邊推動磨石,一邊將浸泡好的豆或米倒入磨石頂孔。
2.石磨為臺灣早年農村生活中,多數家庭所有的工具之一。由兩片重達數十公斤的石頭和一根能夠旋轉石磨的搖桿所組成,操作時藉由磨鉤或磨把轉動時上座的磨石,以順時鐘方向推動,將要研磨的豆類或米穀放進上座頂面的孔洞中,並時時注入些許的水,磨出的漿液便會流下至底石的溝槽,再從流嘴處流出至承接的粿袋或桶中。
參考資料:1.石磨,典藏臺灣,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6/7d/98.html(瀏覽日期:2019/07/25)
2.簡榮聰,1992。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咸豐六年謝陳氏和陳朝發立杜退盡根田租磧底借項銀字、光緒拾參年拾壹月布字三萬伍佰參拾壹號右給彰化縣業戶劉海之契尾)的圖片
藏品(中華日報 1947 上
(1月4日-
6月30日))的圖片
藏品(《阿里山鳥瞰圖》)的圖片
藏品(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 (第一冊))的圖片
藏品(人物)的圖片
藏品(白瓷雙耳醬油壺)的圖片
藏品(道光8年黃綢立絕賣盡根瓦店契與契尾)的圖片
藏品(蔣氏慈孝錄石刻帖書面名冊)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