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03.012.0099
尺寸:34.1 x 11.5 x 0.8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30~1930
類別一: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身體飾物
創作者/製造者:阿美族
製造地:採集地臺東泰源
關鍵詞:臺灣原住民、阿美族、Ami、Amis、海岸阿美、額飾、貝板、貝片、項鍊
文物描述:1. 根據本館原始採購資料之紀錄,本件採集自臺東泰源阿美族。
2. 根據李莎莉2025年9月提供的相關資料,本件為複串貝片項鍊,係臺東地區阿美族男子所配戴。共由7條貝串並排組合而成,製作方式為先將貝殼磨成長條形的貝片(每片尺寸約3.7x 1.1 x 0.2 cm),於貝片窄端穿鑿2個貫穿縱身的小孔,再以米色麻線將貝片串連在一起,最後於貝串頭尾兩端穿串貝珠與小型彩色玻璃珠裝飾,玻璃珠與貝珠外型相似,呈短圓柱狀,顏色包括透明、紅、紫、黑、白、深藍、青、綠、墨綠、草綠、金、黃、橙、褐等多種顏色,其中一條麻線,另外串有1只黃銅釦(上有石榴、蝙蝠圖案)、米白色寶石鈕釦特別裝飾。7條貝串除以麻線穿串外,另以紅色與紫色、粉紅與綠色等兩組雙色毛線,以一正一反的方式上下穿梭於貝片間,垂於頸部下方,此種編法為阿美族與太魯閣族特有,毛線於貝串兩端與麻線結合,再於尾端編結成辮。黃銅釦扣上另一邊珠子扣環,成為複串項鍊。
3.根據太魯閣族人Yuli Taki的說明,此件貝片為硨磲貝,相當珍貴,若為太魯閣族的複串貝片項鍊則為男女族人均可配戴。此種複串貝片項鍊在其他原住民族群,如泰雅族、太魯閣族以及布農族的文獻老照片中均有見過類似的項鍊,族群之間的採借是常見的現象,不過,目前僅阿美族和太魯閣族會以彩色毛線編串之。此種項鍊傳統上曾經有使用牛骨做為材料。
4.根據李亦園 (1962) 之記載,此種額帶多為阿美族男子舞蹈時所配戴,但晚近女子亦有配戴此種飾品於額際,或當作頸飾使用。
參考資料:1.宋文薰編譯、森丑之助著 1994(1918)。《台灣蕃族圖譜》,臺北:南天局。
2.李亦園,1962。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頁134-135。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李莎莉,1998。傳統‧意義‧圖說─臺灣原住民的衣飾文化,阿美族,頁409。臺北:南天書局。
4.阮昌銳•吳佰祿•李子寧•馬騰嶽合著 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國立臺灣博物館,頁28、29、153。
5.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2000。《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55。
6.鈴木秀夫,1935。《臺灣蕃界展望》,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頁20。
編目者:藏品編目管理員2
編目日期:2025/10/08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