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03.025.0030
尺寸:81.5 x 54.5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準確日期:1969/12/21~1969/12/21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報紙,二戰後以降
關鍵詞:國民大會、臺灣新報
文物描述: 此物件為單張報紙,取自1969年12月21日發行之《臺灣新生報》,物件主要內容為〈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臺北市當選人略歷〉(國大代表)。
國民大會於1948年3月29日首次召開,而後持續運作長達58年。孫文結合「代議制度」以及中國的「郡縣制度」創設國民大會,與美國的選舉人團、蘇聯的最高蘇維埃等機構相似。孫文原先希望在中國建立直接民權制,但受限於人口過多、幅員遼闊、知識水準偏低等因素,只得以國民大會為媒介,行使上承全民、下監政府的職權。在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中,代表們決議持續行使《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使總統的任期無所限制,而在1960年至1972年間對該條款的四次修正,擴大了總統以及國民大會的權力。此外,大法官釋字第76號解釋文中「第二屆國大代表如未能依法全國(含中國)選舉前,都由第一屆代表持續擔任」之內容,使得國民大會成為「萬年國會」,這種狀況,直至解嚴、修憲之後才得以消解。
《臺灣新生報》創刊於1945年10月,是戰後初期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所經營的官方報刊,其前身為1944年,臺灣總督府整併島內六間報社所發行的《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最初由李萬居主導,雖屬官營報紙,但仍詳盡報導時事,提出社論批評時政,在二二八事件前夕,官民衝突漸深之際,新生報屢次發表告誡官方約束權力之言論。二二八事件之後,李萬居職權遭架空,辦報人員亦多被肅清,《臺灣新生報》成為偏向官方立場的官營報紙。
參考資料:許旭輝,2007。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