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04.025.0727
尺寸:172.4 x 34.6 x 5cm
歷史分期:無法判斷(不明)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手工棉被、彈棉被、打棉績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手工打棉被工具之一,外型如一把彎弓,弓線多採用牛筋繩,彈弓主要用以彈開棉絮,使棉被鬆軟而保暖。
2.傳統製作棉被業工具有工作床、彈弓及木槌,彈棉花是製作棉被的重頭戲,工匠腰背繫1支長竿子,頂端垂落1條繩子繫掛著大弓,彈時左手扶弓,右手持木槌敲打弓絃,原來一團團密實的棉絮,在弓絃的彈動下漸漸變鬆,並且彼此牽連成為一床形。臺灣清朝及日治時期,棉被都以傳統手工製作,屬於家庭式生產;民國40年(1951)後,引入「脫棉仔機」、「開棉機」、「梳棉機」,棉被製作轉為半手工半機械化小型工廠;到民國80年代以後,已是全自動化機器製被為主流。
參考資料:1.蔡青峯,2008。苓子寮地區棉被寢飾之產業文化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陳正之,2000。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文化,頁:199-200。南投:臺灣省政府。
編目者:委託編目-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F
編目日期:2019/07/19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