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鐵製保溫瓶
登錄號:2004.028.0419的圖片(20040280419_I002.jpg)(),第1張,共3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4.028.0419的圖片(20040280419_I002.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04.028.0419的圖片(20040280419_I001.jpg)(),第2張,共3張
登錄號:2004.028.0419的圖片(20040280419_I003.jpg)(),第3張,共3張

登錄號:2004.028.0419

尺寸:9.5 x 9.5 x 34.6cm
歷史分期: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瓶子、保溫、杜瓦瓶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鐵製保溫瓶,瓶身為長圓桶型,含瓶蓋,瓶蓋似水母型,與瓶蓋接軌處開始往上方凸起,瓶身本無提把,整體有許多生鏽痕跡,瓶身4分之1與4分之3處,皆有兩個環繞瓶身之圓型設計。
2.熱水瓶為昔日家家戶戶必備用品,一般瓶身為長圓筒形,外殼為金屬或塑膠材質,瓶底則有底墊或者加固裝置,使瓶不容易傾倒。瓶身側面有把手,瓶內裡為水銀玻璃內膽,或者質輕無毒的金屬材質加塗水銀製成,有保溫效果。瓶口有一側突出如舌狀,可引水朝正確方向流出,避免熱水溢流出而燙手。瓶口塞封為軟木塞材質,瓶頂端是水杯形狀的瓶蓋。臺灣最常見的應是膳魔師、象印跟虎牌三大品牌,膳魔師於1904年建立,為美國製、象印於1918年建立,為日本製、而虎牌則於1923年建立,也為日本製。日治時期,受到日本政府影響,保溫瓶前期皆由日本進口。1930年,臺灣開始推展工業化,物資主要從軍需出發,1937年開始,為維持社會安定,民生工業自給率的提升成為政策之一,同時因為戰爭時期,船舶多被徵用,影響商品進口,臺灣開始展開進口替代,像是石灰、電池、皮、漆器等物,皆由臺灣本地製造,保溫瓶也在此時期改為臺灣製造。
參考資料:1.魏孝威,2006。城市科學,頁23。中國香港:星島出版有限公司。
2.高淑媛,2016,臺灣工業史,頁164-165。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民俗文物小常識,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57期,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57/774(瀏覽日期:2010/05/10)。
編目者:委託編目-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09
編目日期:2020/07/0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